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非遗后继无人”文化传承迫在眉睫

2016年03月09日 16:11 | 作者:杨朝清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伴随着社会变迁,不同种类的非遗项目在生存生态上存在鲜明的反差。少数非遗项目在市场经济下重新焕发了生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但对于大多数非遗项目来说,处境却很艰难——在全球化趋势加强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当下,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不论是公共财政的制度护佑力度不够,还是非遗传承人的社会认同不高,抑或职业传承的公众参与热情不高,正是由于非物质遗产保护与传承上存在着“软肋”,才会导致“非遗后继无人”。只有提升全社会对非物质遗产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让非遗传承人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才会激励更多年轻人投入到非遗传承中来。

破解“非遗后继无人”的发展困境,需要增加一种“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方面,公共部门、研究机构、公益组织要对非遗项目进行及时、有效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保留下珍贵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在提升 “输血”的基础上增加非遗项目的“造血”功能,寻找文化传承与市场寻求最大的“价值公约数”。

让非遗后继有人,既需要外部的社会支持,也离不开内部的“自我救赎”。完善传承人认定机制也好,探索团体传承机制也罢,让非遗传承更加人性化、更具有操作性,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让非遗传承人的钱袋和脑袋都丰盈起来,非遗项目才会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编辑:秦云

01 02

关键词:非遗传承 后继无人 职业传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