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叶小文: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2016年03月12日 09:59 | 作者:叶小文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国历史上写寺庙最著名的是北魏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公元507年,杨炫之重过洛阳,见“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伤时忧怀,就撰写了《洛阳伽蓝记》。当下专门寻访寺庙的书已难见到了。前段时间,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孔学堂书局的负责人赵宇飞先生告诉我,他们正在策划出版一本《空谷足音·访寺记———走近红尘中的隐士》的书,并希望我能为此书作序。看了书稿,不禁一叹,这仿佛就是一部当代的《洛阳伽蓝记》。


叶小文

叶小文


作者在七八年时间里遍访华夏大地,问道终南,游走闽越,寻访了40多家寺院,写到山居的隐士、寺庙里的僧人、客栈的主人、隐居茶庵里的茶师……从那娓娓道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笔端中,竟让我们看到了月下僧推门的清寂,娑罗花清妙的甘甜,有心生欢喜的开悟,也有愁肠不解的黯然……作者青青是个职业记者,她寻访僧人,偶遇隐士,谈禅论道,听经说法。果然应了古语“心静即是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人们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大家好像得了一种“迷心逐物”“心为物役”的现代病。“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去哪里捡回心灵的地图?空山寂历,能生道心。


这本寻访寺院的书可谓一剂清凉帖,触之生凉,读之心静。按照佛法上说,三界之中,芸芸众生,贪欲横流,都是因为无明的缘故。你不能不佩服佛法的智慧洞见,现在全球生态性、社会性的灾难,很多都是人类自身的失范造就的:如贫困、腐败、战争、资源匮乏、环境污染、恐怖袭击等等。早就觉悟了的佛祖,对众生生出慈悲哀悯之心,化度众生。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本访寺记,或许也能成为另一听闻佛法的方便之门。


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如果说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精神生活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应该是理想信仰,其中当然也包括宗教的信仰追求。人总向往追求彼岸的幸福,但为追求虚幻的目标而实现精神的满足比较容易,为追求实在的目标而注入精神的动力却颇为困难。宗教在做着容易的事———追求虚幻的目标,却经过了顽强、持续的努力,把容易的事当做困难的事去做;我们在做着困难的事——实现现实的目标,却或因重视不够(一手软、一手硬),或因认识不清(急于求成),或因功夫不深(时断时续、此长彼消),实际上把困难的事当做容易的事去做。所以,宗教的精神追求并不简单,无论你是否信仰宗教,都不妨看看宗教如何进行精神追求,从而为人不可或缺的“灵魂生活”带来启迪。


青青是诗人、作家,前几年寻访过萧红的足迹,写就了一本轰动一时的《落红记·萧红的青春往事》,近年又开始访寺。当过记者的她注重现场感,文字自然有温度,那是她一步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陶然忘机;那也是她一处处寻找禅意佛趣、空灵寂静的执意坚定。我们随她的身影,犹如旅人,行在白云闲月下,漫步松雪青山中。她写僧房里所见所闻,跃然生动,富于禅趣。她写僧院里草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内含空寂。既反映出她的浪漫气质,也时时流露出她飘然世外的念头。


古刹名寺往往藏身于青山绿水的幽僻之地,前有清泉淙淙,后有幽鸟鸣啭,既有“禅定”境界,也有幽静之美。林外天下喧,寺里壶中寂。寺庙不仅是佛的道场,也盛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使中国式生活成为一种缓慢的理想生活方式。一杯茶、一炷香、一次会心的交谈、夜幕降临前的一抹余晖,都可从中获得禅理。在清净禅者的心目中,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空山无人,水流花开,都是在演说本来寂静清明、无生无灭的妙理。普通人到寺庙是旅游,有所求的人到寺庙拜佛是为求解脱,文人在寺庙中得到安慰与超脱,又从寺庙文化与禅宗文化中汲取灵感,以诗悟禅,以禅入诗,与寺庙结下不解之缘。


我在国家宗教局任局长10多年,有缘与许多高僧大德结为挚友,也看过一些佛理方面的著述。但看青青的《访寺记》,仍觉眼前一亮。她不像一般佛理散文那样拘束,她的笔和着步履,妙曼多姿、灵动丰富。深山古寺经她点化,就如晨光初绽,万物熠熠生辉起来。我们被带着穿越时光,回到宋代或者更久远的古代,满纸烟霞,氤氲着青苔的气息。僧人、隐士漫不经心说出的一两句禅语,也让你惊心动魄,回味再三,好像月光照亮了我们的心房。


请君不妨一读这部现代版的《洛阳伽蓝记》,或许她能引着你进行一次心灵之旅。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叶小文 寺庙 杨炫之 空谷足音·访寺记 走近红尘中的隐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