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艾克拜尔·米吉提:茶圣之乡

2016年03月12日 10:12 | 作者:艾克拜尔·米吉提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茶圣之乡,并不产茶。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茶圣陆羽的故乡湖北天门,才明了的。


那天,2015中国(天门)茶圣节拜谒茶圣大典,在陆羽故园茶经楼前广场举行。一个城市,因了一个人,而显得富有生机。陆羽大道、陆羽公园、陆羽广场……一个个以茶圣之名命名的街道、公园、广场、建筑遍布昔日唐朝复州竟陵———如今的天门市区。


公元733年,也就是被称为唐代盛世的开元二十一年深秋寒霜的一个清晨,也许是巧合,注定将成为陆羽救命恩人的竟陵龙盖寺智积禅师路过西郊一座小桥,忽闻桥下传来群雁鸣声,走去一看,只见一群大雁正用翅膀守护着一个男婴,男婴已经冻得肢体发抖,悲悯的智积禅师把这个男婴从雁群翅膀之下抱回寺里收养。这个男婴便是未来将为中华茶文化作出历史贡献的茶圣陆羽。及至后来,这座石桥被人们誉为“古雁桥”,附近的街道称为“雁叫街”,遗迹迄今犹存。其实,史载是年长安久雨,京师饥馑,唐玄宗诏令放太仓米二百万石以赈民。抛下这个男婴离走的骨肉父母,或许就是从关中南下饥民。这种流民自关中南下的情景,在日后还将重演,也由此势必将把陆羽推向更远的江南异地,造就为茶圣。


智积禅师是唐朝著名高僧,而龙盖寺附近居住着一位饱学儒士李公。李公曾为幕府官吏,此时退隐景色秀丽的龙盖山麓开学馆教授村童,智积禅师便请李氏夫妇帮他哺育弃婴。当时,李家女儿季兰刚满周岁,便随季兰的名字取名季疵,视同己出。转眼长到七八岁光景,李氏夫妇年事渐高,一家人便返回千里之外的故乡湖州。


季疵回到龙盖寺,在智积禅师身边煮茶奉水。智积禅师为他占卦取名,以《易经》占得“渐”卦,为“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之义,遂取姓为“陆”,名“羽”,以“鸿渐”为字。显然,在盛唐赐姓不只是皇家专权,黎民百姓也可以自由选择。这个不明身世的孤儿,从此将以陆羽之名名扬天下。智积禅师煮得一手好茶,便让陆羽自幼习练艺茶之术。然而,这个日后在《陆文学自传》中以“(陆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自嘲者,虽用语诙谐,但也道出真情。恰恰这位貌丑口吃的少年陆羽,虽身在庙中,却喜欢吟读诗书。因此,12岁那年,离开了龙盖寺。此后,陆羽在当地的戏班子里当过丑角,还编剧作曲。随后,受到竟陵太守李齐物赏识,荐送火门山受业7年,直到19岁那年才学成下山。


此时,年仅19岁的少年陆羽便已立志茶事研究。他的著名诗句《六羡歌》自是直抒胸臆:“不羡黄金盏,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然而,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生灵涂炭。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唐朝自此由盛而衰。也正是这一天下大乱的历史关头,迫使陆羽跟随关中难民一路南下,跋山涉水,辗转来到江南湖州。当时陆羽年仅24岁,由是定居于此,以茶民为友,以茶叶为伴,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考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茶叶种植、采摘、产制资料,用实地考察资料开始写作《茶经》。这便是天门无茶而出茶圣的历史缘由。


陆羽虽然也很善于写诗,但唐诗的时代即将过去,其诗作存留于世的并不多。恰是他在那样一个由盛至衰的乱世,自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隐居江南,潜心撰写《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传于今日,成为历史的丰碑。显然,在陆羽之后,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学。正如《新唐书·陆羽传》所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完整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茶经》首开先河,也是中华文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在人类文明史上成为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陆羽还撰下《水品》一篇,可惜今已失传。只是在其同代文人张又新的《煎茶水记》里,详细列出陆羽品评过的江河井泉及雪水等共二十品水单。陆羽逝世,后人尊其为“茶神”,始于晚唐。及至今日,由于陆羽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被称为“茶博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在陆羽家乡天门,“茶圣节”成了这里的文化品牌。人们纪念陆羽,就是他的《茶经》风清气正,真实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清茶一杯也醉人”的道德风尚,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写照。天门虽不产茶,但是拥有茶圣之乡美名,他们胸怀天下,即将在天门建成茶博物馆,同时将天门打造成为茶的集散地,让天下的茶,从这里经过。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原主编)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艾克拜尔·米吉提 茶圣之乡 陆羽 湖北天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