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惯性的“吐槽”需要“压舱石”

2016年03月23日 15:55 | 作者:杨朝清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日前,一项调查显示,67.0%的受访者发现身边多是动不动就“吐槽”的人。对于动不动就“吐槽”的人,43.1%的受访者表示反感,仅5.3%的受访者表示欣赏。72.1%的受访者希望在公共话题的讨论中,听到更多理性声音,看到更多建设性意见。(3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在这样一个“表达”的时代,“吐槽”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作为一个舶来品,“吐槽”通俗地讲,就是不给对方面子、当面揭穿数落的意思。在网络建构的表达空间里,“吐槽”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甚至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等特点,让许多人释放了表达欲望,情绪的“无障碍”表达让“吐槽”大行其道。不论是发表观点,还是发泄情绪,抑或表达利益诉求,“吐槽”为一些老百姓“沉没的声音”找到了一个出口。从这个角度上说,“吐槽”具有显性的正功能,为公众的个性化表达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渠道。

多元的时代主体,决定多元的社会心态。在浮躁、喧嚣、炒作、忽悠、炫富、装穷、暴戾、冷漠等不良社会心态的裹挟下,众声喧哗的“吐槽”,不可避免会导致舆论场域的“一地鸡毛”;“吐槽”从某种意义上沦为纷乱信息、偏激情绪的“温床”,让网络世界“乱花渐欲迷人眼”。

我们渴望真相,可是真相往往被喧嚣遮蔽着;我们渴望理性,但理性常常被情绪性的态度所左右着。情绪化的“吐槽”,往往会放大情绪张力、弱化事实厚度;一旦“一叶障目”,难免会导致以偏概全,从而影响人们对公共话题的价值判断。碎片化的思维方式,轻率任性的表达模式,让“吐槽”在满足人们表达快感和成就感的同时,也给网络空间留下了安全风险。

“吐槽”看似是私事,实际上却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可能会造成信息性的社会影响。美国尼尔森发布了一份亚太各国网民用户习惯报告,称只有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意愿超过正面评论,有62%表示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而在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没有审慎的理性分析和笃定的价值判断,热衷于传递负面情绪和“坏消息”,既损伤了网络生态,也加剧了社会风险。

发挥“吐槽”的正功能、抑制其负功能,离不开公众参与。做纷乱信息的过滤器、做网络偏激情绪的缓释剂、做社会心态的“压舱石”,不仅是媒体的责任,也是一个有担当公民的责任。 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理性地参与公共话题讨论和公共事务,有助于让“围观温暖中国,围观改变中国”成为美丽的图景。(杨朝清)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吐槽” 表达 生活方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