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安卡拉,何时“安”

2016年03月23日 22:08 | 作者:陆忠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土耳其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汇路口,是枢纽,也是要塞。首都安卡拉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人口340万,拥有3000多年的城市文明史,市内建筑物融合东西方文化,名胜古迹众多,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世界旅游胜地,号称中东的“安全岛”、“阳光房”,文明、安宁、富裕。

然而近半年来,安卡拉不再“安宁”,接连发生三起“现代史上最严重”的恐袭大案,总计逾150人丧生:2015年“10·10”恐袭致102人亡,200多人伤;2016年“2·17”恐袭致28人亡,60多人伤;“3·13”恐袭致37人亡,百余人伤。

克劳塞维茨说过:“恐怖主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恐怖分子大开杀戒,报复社会、动摇民心、破坏稳定;以血与火制造恐慌,挑起族际仇视、仇杀。安卡拉三遭血洗:向来人家处,败垣围故井;苍生竟何罪,白骨暴于土。

被土政府定性为“恐怖组织”的“库尔德自由之鹰”认领了“3·13”恐袭。该组织系库尔德工人党分支,蘖生于民族分裂势力:自成体系、内控严密,破坏力大、复仇心强。此次恐袭有特定目标,即对军警展开报复,不惜殃及平民。

三起案情,特点相似:恐怖组织对时机、地点精心挑选、多次踩点。例如,选择火车站、公交站等市交通枢纽,以放大威慑效应;在闹市娱乐街和商业区下手,造成重大伤亡;极力靠近政府办公区域和使馆区等“硬目标”,乘乱袭击,以达其政治目的。

这三起恐袭均采用自杀性爆炸,携带或驾驶装满炸药的双肩包、拉杆箱及汽车。作案手法与2003年马德里“3·11”火车爆炸、2005年伦敦“7·7”地铁爆炸案件相似。可见自杀性袭击渐成恐怖势力作案主要手段,其隐蔽性、杀伤性,令军警防不胜防。

当下,土耳其处于民族宗教矛盾激化、地缘政治关系恶化、社会冲突常态化的“三化”叠加阶段。加之,土叙边境战乱持续已近五年,难民群集,有边无防,大量武器弹药或明或暗流入土境,恐怖组织极易获取。欧洲媒体预测,极端组织发动新一轮暴恐袭击,仅是时间问题。

土国警方在“3·13”恐袭的处置上,实施临时新闻管制,封闭推特等社交媒体,以防爆炸现场和伤亡照片扩散,引发恐慌心理。亡羊补牢,善则善哉,不若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土国建立针对恐患的“大防控”格局势在必行。

国土防御水平的提升,除提高官僚机构效率之外,更需事前获取有效情报。美国战略家兹比格钮?布热津斯基深谙此道。他认为,用于预防性情报活动每一美元的价值,远远超过用于盲目的安全升级的10美元。

“3·13”恐袭案件证实了美欧情报机构嗅觉灵敏,敌动先知。美国情报机构案发前即已获悉恐情并发出预警;德国情报机构也获取“非常具体的线索”,案发后迅速关闭驻安卡拉、伊斯坦布尔的使领馆及德国学校。

远见于未萌,避危于无形。此乃“9·11”恐袭事件以来,美欧反恐15年换来的经验。经验当鉴,教训宝贵。安卡拉当局应引以为戒,化危为安。

(作者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著名国际问题专家)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安卡拉 恐袭 土耳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