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黄强:对待每一个科研程序都要有工匠精神

2016年04月13日 10:09 | 作者:黄强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大部分的产品都没有做到“强”。如何由“大”变“强”?“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存水的木桶所能装水的量取决于组成这个木桶的围板中最短的那块板的高度。我们这个木桶可能还不止一块短板,但是其中一块非常致命的短板就是质量问题。要弥补这块短板就需要“工匠精神”,要高标准严要求地提高“产品”品质。

黄强

黄强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做得不好的“产品”就要有“拿不出手”的思想;不能“谋食不谋道”,以所谓的“效益最大化”为由“让步放行”。

目前存在工期紧、最低价中标以及“企标低于行标、行标低于国标、国标低于国际标准”的现状,这些对于提供高品质产品都是不利的,由此造成了能够达到高标准制造高品质产品的单位放弃执行高标准而跟着执行低标准,一些单位甚至以“做不到”为由来维持只达到低标准的状态。

如果具有“工匠精神”,就要树立“国际标准是起码应达到的要求”的思想,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用先进的标准来引领、指导发展,促进企业升级改造,努力达到高标准的要求。

在科研工作中同样需要“工匠精神”,科研的每一成果甚至每一个数据都是一个“产品”,都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

目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科研“成果”没有经过试验验证就提交给用户;在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没有发生问题就认为通过验证了;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用了这么长时间没有出问题,就是安全的可靠的;这是一种侥幸心理在作怪。高铁“7·23”事故就是一个教训,由于“急功近利”,将没有完成试验检验的产品投入使用;尽管用了两年没有发生问题,但是遇到恶劣天气后就出现了故障,没承想问题恰恰就在没有做试验的那个地方发生了,最终造成撞车事故。如果试验做全了,怎么也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故。

因此无论什么“产品”,都不能在被试验验证是安全的可靠的之前急于产业化。在科研项目立项的同时就要对可能的风险事件做好预判,作试验设计;每一进程中都要验证产品的安全性,并提出可能发生风险问题时的应对措施。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黄强 全国政协委员 工匠精神 产品 科研程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