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常州“毒地”修复两大问题:未按期完工 露天操作

2016年04月21日 07:46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毒地”尚在修复

学校已投入使用

从2014年3月该地块土壤修复工程启动,到2016年2月15日土壤修复调整工程验收,其间近2年时间,常州外国语学校经历了什么变化?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学校向常州市规划局高新(新北)分局提出规划选址申请。当年3月批复的校区建设的环评报告提到:项目北侧常隆(华达、常宇)公司原厂址地块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已经受到了污染,存在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

2013年10月,学校正式开工建设校区,至2015年7月完成工程建设。

梳理时间发现,2013年10月学校开始建设时,旁边原常隆地块的“毒地”还在进行土壤修复。彼时,受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修复尚未完成。

代静玉对北青报记者表示,当时地下水和部分土壤污染物主要是有机氯,土壤中的污染物也大多是苯类、苯氯等含氯的有机化合物。“这些一旦进入空气,超过一定浓度会对人体有影响。”代静玉说,“如果抽取当时受污染的地下水也会有影响。”而距“毒地”仅百米的学校建设工人曾对媒体表示,建校过程中,他们使用的就是抽上来的地下水。

2015年9月,常外新北校区开始投入使用,但“毒地”土壤修复工作仍未完工。

没有如期完工

不按方案操作

代静玉表示,该地块修复工程原定在6个月之内完工,也就是在学校未搬来之前就应该结束了,但工程却一拖再拖。代静玉曾问过当地有关部门工程为何延期,而当时得到的解释是:“负责接收、焚烧受污染土壤的水泥厂由于不景气、水泥用率不好,所以处理得慢了一些。”

代静玉表示:“这样的情况下(以‘毒土’做水泥原料),肯定是烧(水泥)的时候再去挖,挖的时候会产生挥发性的气体,这会对周边产生影响,而且挖上来的受污染土壤,需要堆放在一块区域内,然后分批运出去,这些过程中都会产生有害的挥发性气体。”

常州市环科院院长徐圃青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在修复的过程中,承建方和施工方本应按照相关部门出具的方案进行封闭操作,结果却露天作业,相关环境风险没有把控。常州黑牡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李飞承认,他们并没有采取钢结构封闭措施,只盖了薄膜。

一条公路相隔,距离不过百米,一边是大量学生入校上课,另一边仍在挖掘运输会产生有害气体的“毒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终于出事了。

2015年12月,多名常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产生恶心、呕吐、头晕、肚子疼以及红疹等症状,疑因“毒地”产生身体异常。

“土壤修复调整”工程验收

未清理的“毒土”仍埋在地下

学生和家长们的抗议让新北区环保局紧急停止了土壤修复工程,于2015年12月25日对该工程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今年1月,新北区开始实施应急处置措施。

代静玉称,自己正式参与原常隆地块修复工程也是1月。1月15日,当地政府将该地块由商业开发调整为绿化和公共配套设施用地,与此同时,土壤修复方案也有所调整。

“1月,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学生家长代表、老师代表和学校方代表开了一次论证会,现场家长和老师代表反映说,多名学生产生身体不适。我也去过修复场地,确实有味道。”代静玉说,“当时政府部门咨询我们专家组是不是可以采用覆土、覆膜的修复方式,这是应急预案,就是你这个东西挥发了,对人体对环境有影响,所以受污染的土既然‘拿’不出来,就把它‘盖上’ 。”

2016年1月20日,《常隆(华达、常宇)公司原厂址地块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方案调整报告》通过国内知名专家咨询评审,并随即启动常隆地块修复调整工程。

代静玉表示,因为应急,1月的覆土比较薄,之后延续“覆土”的方式,至2月工程验收时,此前开挖的深坑基本补平了。此外在所有26公顷左右的场地上,不管是否受到污染,经过前期覆膜后都添了1米厚的土,然后压实。

2月15日,专家组根据当地提交的报告和监测数据进行了验收。代静玉说:“我们主要是对覆土后的空气和土壤的监测数据进行验收,但那些还没有清理的受污染土壤,现在仍埋在地下。”

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雅

编辑:曾珂

01 02

关键词:常州外国语学校 常州毒地修复问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