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调研 调研

全国政协“大科学装置在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专题调研报道

让大科学装置“成长中的烦恼”少些

2016年04月29日 09:09 | 作者:吕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郭志伟看来,大科学装置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是科学突破的重要保障。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正在发生或孕育一系列革命性突破,形成新的科技竞争态势,我国在物质结构研究领域拥有的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科学装置,是我国应对新的国际科技竞争的宝贵资源。

“大科学装置是众多高新技术的源泉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这些年来,我国在大科学装置研制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虽然说成功尚早,但一直处于不断的成长中,我们希望大科学装置能少一些成长中的烦恼。”万宝年说。

万宝年希望大科学装置研发能够得到长期稳定的政策、有前瞻和持续的项目和经费支持。他表示,基础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长期积累、坚持不懈,产出成果的周期也较长,成果的作用也并不是立刻就可以显现的。“国际经验一再证明,用重大科学装置换取重大成果的产出,需要长久的支持,要尊重科学规律,做好科研论证。当然,国家在批准建设大科学装置之前也要严格筛选论证把关,不能随便上马,避免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杰提到了科研自信心问题。“一些人总是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认为我们的技术和外国的差距很大,只要跟着国外做就可以了,自己做的肯定不行。我国自主研制的设备稍微出点问题,他们就会立刻说看来还是不行。其实,国外的大科学装置也会经常出问题,也需要不断维护升级,有这种想法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的自信心不够。”

高杰认为,“缺乏自信,就会对我们的创新造成束缚。我们的科学家应该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我们不能永远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去大胆创新,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干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核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万元熙院士对大科学装置研发中的人才管理问题很是担忧———国外的大科学装置建设经费包括10%—50%的人员经费,但是国内的大科学装置都是只管建,不聘人。“国外大科学装置的人员管理机制相对灵活、动态,有课题时就拿出人员经费聘用科学家进行科研,课题完成了仅保留少量的人员维持运转。中国大科学装置的运行费使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比如备件更新、消耗品、水电费等,用于人员的只能是出差、开会,不能发工资。我们需要到外面争取横向科研项目发工资,但是基础研究人员争取横向科研项目何其之难。”万元熙边说边摇头。

“中国要有一流的大科学装置,更要有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科研环境和管理体制,这对大科学装置的成长至关重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政国院士表示。

“我们特别希望有个性化的投入机构加入其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大科学工程的特点来进行投入,而不是千篇一律,比如加速器和托克马克就是完全不同的经费使用规律。欧美国家的运行投入分三个部分,科学研究、基本运行和后续研发各占三分之一,而我国在后续研发方面基本为零,这是不科学的,是值得投入机构思考的问题。”万宝年表示。

“国家对大科学装置的投入不断增加,但还要在很多体制机制的细节上下功夫。只有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进行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才能对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程津培表示。(记者 吕巍)

编辑:薛鑫

01 02

关键词:全国政协 大科学装置 调研 成长中的烦恼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