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公共场所尽量配除颤仪

2016年07月01日 08:53 |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医院走廊的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资料图)记者邱伟荣 摄

6月29日19时40分左右,在北京地铁6号线的一个站台上,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突然晕倒,随后失去意识。虽然有乘客对其进行了心肺复苏,但金波最终没有醒来。看过现场视频,网友提出了现场为何没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质疑。

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李国强主任医师介绍,我国每年发生心脏猝死的人大多54万,居全球之首,院前抢救成功率不足1%。如果在事发公共场所备有一台通过电击刺激心脏可使其恢复正常状态的自助除颤仪,可将院前心脏猝死抢救成功率提高到49%。

此前,记者走访广州各大公共场所,发现配备了这种自动除颤仪的大型公共场所屈指可数,而且因知晓率低导致使用率极低。

文/广州日报记者黄蓉芳 通讯员许咏怡

李国强介绍,最新的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心脏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10万,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发生心脏猝死的高达54.4万人,居全球之首。

李国强解释,心脏猝死是指人的心脏突发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心脏失去了原有的泵血功能,致使全身重要脏器快速缺氧,“动物实验表明:心脏停跳15秒后,由于缺氧,会开始出现不可逆的脑损伤,2分钟后,超过半数的脑细胞会死亡。”“然而,由于国民普遍缺乏猝死急救知识和基本技能,院前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极低,能够抢救过来的患者不足1%。”李国强说。

非医务人员20分钟就能学会

李国强介绍,心脏猝死的表现主要是人突然反应迟钝,并倒地不省人事。“由于突发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在病人发生猝死后的几分钟内尽早做心肺复苏、尽早除颤,是抢救成功的最佳时机。”他说。

“在医院以外的公共场所,如果能够及时对心脏猝死的患者采用自助除颤,心脏猝死的院前抢救成功率可由1%提高到49%。”李国强解释,自助体外除颤仪(AED)是一种在心跳突然停止、发生心室颤动的情况下,通过电击刺激心脏使其恢复正常状态的医疗器械。

“其实,自助除颤仪的使用很简单,非医务人员经过20分钟培训就能使用。”他说,自助除颤仪上有三个按钮,绿色的是开关,黄色的是分析按钮,红色的是电击按钮。使用自动除颤仪时,可使患者仰卧,施救者位于患者的左侧,打开电源,将除颤仪的右侧电极片贴在右锁骨下,左侧电极片贴在左侧乳头外侧。除颤仪会自动监控,并分析患者的心跳,一旦找到“可以电击”的时刻,除颤器可以自动充电,并指示施救者按“电击”键。当仪器发出警报,并语音提示“请让开”时,施救者保持不与患者接触状态,此时,仪器会自动发放电击除颤。

仅少数城市配备少量除颤仪

李国强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大多数公共场所都配备了自助除颤仪,包括飞机场、地铁站、体育场、购物中心、写字楼、大型酒店、俱乐部等等。

“在发达国家,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紧急救助人员和警察,都能正确操作这种仪器,这为心脏病突发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他说,但在我国的公共场所,只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在少数公共场所配备了少量的自动除颤仪,而且都是为了迎接奥运会、世博会和亚运会才配备的。“据我所知,即使配备了自动除颤仪的公共场所,使用率也极低,会用的人也极少,知道有这种救命仪器的公众就更少了。”他说。

李国强说:“就像我们所有的公共场所都要求配备灭火器一样,自动除颤仪同样也应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他还表示,向大众普及自助体外除颤仪的使用方法,提高民众急救知识也非常重要。比如在日本,消防员会不定期地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展示自助除颤仪的使用方法并指导路人正确使用该仪器,该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编辑:赵彦

关键词:公共场所 配除颤仪 天涯主编猝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