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反思女游客打人应避免标签化思路

2016年08月02日 09:41 | 作者:李劭强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7月28日午夜时间,一位44岁的中国女游客梁琦(Liang, Qi,译音),在洛杉矶国际机场(LAX)Tom Bradley国际航厦免税店发飙,掌掴女店员两次。店内人员随即将梁琦制伏,警察赶到后将她当场逮捕,现在已被送到洛杉矶市警局看守所以攻击罪名关押。中国大妈又在国外丢人了!(7月31日东方网)

新闻在报道与转载时,所拟定的标题有些夸张——“中国女游客洛杉矶机场狂抽售货员耳光”。具体地说,夸张表现在三个地方:一是,打人者为一人,但是在报道时,被归结为一类——中国女游客;二是,事发地为机场免税店,虽然也是在机场,但跟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机场,地点上有误差;三是,当时掌掴了店员两次,狂抽的说法虽然能够反映出当事人的嚣张,但是也可能引起误解,狂抽是该打多少下呢?结果,只从标题文本看,人们容易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女游客太没素质、太嚣张了,把国内的恶习全部带到了国外,结果丢人也跟着丢到了国外。

事实是否完全如此呢?首先,我们没有看到新闻的前因后果,即便这位打人的女游客再没有素质,在介绍事件时,也应该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这是人们能够作出理性判断的依据。否则,就可能对事情作出合理想象,按照自己的想法对事情进行还原,从而造成判断的偏差。就像之前曝光的视频,一中国人在地铁上被黑人掌掴,如果配上国人被黑人欺负的字眼,人们就会联想到被歧视的问题。而事实是,被打是因为偷手机被发现,被打只是当时发生在偷窃者和被偷窃者身上的普通冲突而已。因此,越是容易产生合理想象的地方,越是需要详细的确定信息。这是人们理性判断的基础。

其次,就算打人者真的缺乏素质,真的漠视规则,在报道和反思时也应该防止标签化思维。所谓标签化思维,就是忽视判断对象特殊性和偶然性,让“刻板成见”跑在事实和理性前面,以心中的“刻板成见”对其作出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判断。就像,发生了中国一女游客,掌掴机场免税店店员的事件时,人们很容易产生的标签化思维就是:这是中国女游客,这是中国游客;这些低素质的国人,把恶习带到国外,把国人的脸丢到国外。是可忍孰不可忍呢?至于,这位女游客有何特殊性,没有人去管,这位女游客能代表国人的形象吗,也没有人去追问。

当陷入标签化思维时,人们的判断就全是套路。它不再是从个案出发,从事实出发,对事件作出理性判断和符合逻辑的推理,而是想当然,从刻板成见出发,选择性地拿现实中的个案来验证心中的刻板成见——对现实中符合刻板成见的东西予以默认,对不符合刻板成见的东西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判断必然产生误差,刻板成见越来越牢固,对事实的选择性观察和承认越来越偏激。最后,就容易产生标签化思维:每当遇到一个稍微带有一点刺激性的个案时,便容易失去冷静观察和理性思考,什么都不管,先上来发泄一下情绪,表达一下愤怒,才可能感到畅快一点。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看到一女游客掌掴女店员的报道成为最热的新闻,其被处罚的结果反而没有多人注意——其实被处罚已经是一种有力的纠正,根本犯不着为一个低素质的人大动干戈。

国人在国内也有低素质的行为,这很正常;外国人在中国、在国外也会有没道德的表现,这也很正常。对于国人的素质可以反思,但是反思的依据应该是具体的事实,而不是合理想象,反思的途径应该理性思维而不是道德愤慨支配下的标签化思维。所以,面对一个低素质的打人者,我们可以反思,甚至可以反思到规则意识缺失的层面。但是,需要警惕的是,不能混淆了个别与群体的差别,混淆了个案和一般的差别,陷入一种先入为主的标签化思维当中。因为,标签化思维的结果必然是情绪化,必然是偏见和割裂。(李劭强)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女游客打人 免标签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