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非遗资源:民营资本眼中的金矿

2016年08月05日 09:24 | 作者:许亚群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感激并感动着。”2016年除夕前夜,白发苍苍、82岁高龄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房志达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用毛笔在宣纸上写下了一封饱含真情的感谢信。这一年的春节,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年初,远在京城的永新华韵文化产业集团向房志达采购了一大批桃花坞木版年画,创下了其近年作品的一次性批量销售额纪录。“其实我并不奢求作品能带来多少商业回报,只希望能将这门技艺世代传承下去。”房志达坦言。

早先,老人的梦想很单纯,但技艺传承的道路无比艰辛。八旬高龄的师傅,其徒弟却都是二三十岁。人才断层、资金匮乏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国家提出非遗生产性保护概念之后,木版年画因缺乏市场开发的相应条件,日渐落寞。

这次批量销售,让房志达为之一振,也似乎让他看到了这项传统技艺闯入现代市场的曙光。7月28日,永新华韵文化产业集团在北京举行了“桃花坞木版年画——门神上线发行仪式”。该款非遗产品借助汉可达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中心的平台,以电子盘的形式在网上发行。首日即势头猛进,强势拉升盘面涨停。

这一系列与当代互联网金融相结合的连环举措,让房志达在欣喜之余更是多了几分感慨:“虽然我并不是很懂这些时下的营销策略,但我知道以后可以不再为市场问题担忧,能潜心研究技艺了。”老人笑称。永新华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涛说,木版年画的上线交易,只是该公司的试水行为,在未来,公司还要持续推出一大批优秀的非遗产品。

若想让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真正、全面地“活”起来,手中不具备丰厚的基础资源是行不通的。过去3年,永新华韵文化产业集团走访调研了全国30多个省区400余座城市,与一大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一方面,集团将这些非遗资源引导进入其开发的文化产业园区中,构建实体展示和营销空间;另一方面依托组建“e飞蚁”互联网电商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互动式经营。

在历史悠久的北京前门大街上,一座装饰典雅、独具韵味的姚惠芬刺绣艺术馆引得行人纷纷驻足。虽然尚处试营业阶段,生意却是出乎意料的好。“小件衍生商品每天都有人购买,大件艺术精品销售额也在持续提升。”该店工作人员介绍。

在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的家乡苏州,也有着一座刺绣艺术馆。但在她眼中,北京这座由永新华韵文化产业集团投资建设的展馆完全可以与之媲美,甚至更为出色。“苏州展馆是靠我们自己运营,但这里交给专业的社会团队管理,效果很不一样,使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刺绣产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姚惠芬感慨地说。在听说此地未来要被打造成各类非遗展馆的集聚区,形成联动效应之时,她更是大为肯定:“这正是历史文化街区应有的风貌。”

东方乾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垒发现在一些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有少数与非遗“沾边”的产品已经开始尝试进行了电子盘交易。“在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中,非遗绝不应只被当做‘配角’。”李垒说。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决定将公司旗下的汉可达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中心定位为“只专注于非遗领域的文化产权交易平台”。“之所以选择和永新华韵合作,就是因为我们同样是专注于非遗领域的民营企业,对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创新融合,具有同一个梦想。”李垒表示。

从构建实体园区,到线上经营,再到与互联网金融结合等多种途径的创新发展,永新华韵文化产业集团多年来一直坚持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独辟蹊径。然而,因为非遗市场的资金投入回报较慢,使得永新华韵的身影在非遗保护的梦想道路上显得格外孤单。“当前我国非遗生产性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传承人往往精于技艺,却不懂现代市场营销策略;另一方面是非遗保护工作大都以国有资本和政府投入为主,欠缺创新活力。”林涛说,“社会其实需要的是未来有更多关注非遗、研究非遗的民营资本进入,这样全国的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才能进一步与现代社会接轨,通过不断创新而落到实处。”(记者 许亚群)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非遗资源 民营资本 金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