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激发民族活力彰显文化魅力

——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思考和对策

2016年08月08日 10:15 | 作者:谢颖 张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大家庭中,人口较少民族以较少的人口规模维持着其独特的传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为促进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近日,由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龙新民带队的全国政协“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专题调研组分赴新疆、黑龙江,走访多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探讨对策。据了解,此次调研是为8月即将召开的全国政协“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做准备。

鄂伦春族妇女向政协委员们展示民族舞蹈

鄂伦春族妇女向政协委员们展示民族舞蹈

浏览桦树皮技艺相关书籍

浏览桦树皮技艺相关书籍

在10天的实地调研中,委员们深切感受到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魅力,也对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忧心忡忡。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现状如何,有哪些经验,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人口较少民族文化?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参与调研的委员。

分类研究,留下完整的文化基因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县的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和奇台县的大泉塔塔尔族乡是两个人口较少民族乡,在全国都是唯一的。委员们非常珍惜深入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的机会,积极走访和了解他们的文化现状。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说:“在塔塔尔乡和乌孜别克乡,我感到老百姓生活非常幸福祥和,但同时看到村里一些民居没有什么民族文化的特别设计,民族元素不突出。”这也是很多委员的共同感受: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不多见,很少有人穿着民族服饰。

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承环境是所聚居乡村,随着乡村青壮年持续外出务工,聚居乡村的民族文化维系、生产和传承功能持续衰减,语言、习俗、服饰、建筑等民族文化传统越来越衰弱。由于人口较少民族多杂居于其他民族之中,通婚情况比较多,受其他民族影响很大,加之现代化发展中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的改变,人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缺乏热情和自信,通过自身力量保持、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存在相当大的困难。目前,人口较少民族低龄人群中习用母语的越来越少,部分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字以及以此为载体的口头文化濒临失传。如果不及时抢救和保护,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将逐渐消亡。

是主动保护还是让其自生自灭?

“28个人口较少民族占了我国多民族的一半,代表这个民族文化传承的传统要保护,否则它们就会消失,这关系到我国民族的团结和文化的繁荣。”全国政协常委龙新民说。而在全国政协委员陈光林看来,我国56个民族的文化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的大花园,它们既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也有各自特质,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应得到尊重和保护。

龙新民委员强调,当前,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形成总体规划。全国政协委员孙庆聚也认为,28个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一直融入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整体之中,由于人口较少的特殊性,很容易被边缘化,需要单独分类研究,在政策上给予点扶持,有针对性才能更有效果。

对于人口较少民族“无可奈何花欲落”的困境,全国政协委员张廷皓提出应当区别不同层面的文化保护,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相对封闭生产方式落后的条件下,产生了一个个独特的文化单元。今天,人口较少民族的保护传承要注重与现代文化相适应,对民族文化元素进行认真分类研究,保留适应现代文化发展的有益特点,有些可以进博物馆保护研究,有些需要抢救整理,有些则在生产生活之中活态传承。

出身于普米族的全国政协委员茸芭莘那长期关注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就她了解的情况,在某些人口较少民族中,能够完整传唱本民族歌谣的人都在60岁以上,且不超过10人,人口较少民族很多文化习俗等都面临濒危的状况,可能“明天”就消失了。“建立人口较少民族系统影像志已经十分重要和紧迫。”茸芭莘那委员说,通过数字技术建立文献档案和数据库,用文字、音像、图片、视频等手段把那些濒危的民族文化元素记录下来,保留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基因,便于日后进行研究和传承。目前,这种抢救记录和研究在一些地区正在进行中:新疆近年已抢救搜集柯尔克孜文、锡伯文、乌孜别克文、塔塔尔文以及用汉文记录的各少数民族古籍7000册;黑龙江2014年出版的《伊玛堪集成》,囊括了迄今为止所有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有的篇目属首次以文字形式面世。在黑龙江,有专家组成的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在民族文化相关领域的学术团体和专家学者之间搭建学术平台,把人口较少民族代表性传承人纳入其中,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民族活力 文化魅力 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文化基因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