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孙敬鑫:用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

2016年09月14日 10:19 | 作者:孙敬鑫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新媒体让中国故事更加鲜活,让展示故事的形式更加时尚,让故事的表达更加多彩。在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借助新媒体传播渠道、利用新媒体呈现形式、瞄准新媒体海量受众,成为中国媒体的自觉选择并从中受益良多。

彩C2016-09-14zx1201_P_1_1655_217_2102_6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多次要求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按照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指引方向,三年来国内主流媒体已经形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局面,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持续被挖掘和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讲好中国故事的队伍中去,也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听众喜欢上了中国。在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借助新媒体传播渠道、利用新媒体呈现形式、瞄准新媒体海量受众,成为中国媒体的自觉选择并从中受益良多。

新媒体拓宽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渠道。如果说在几十年前,我们还主要是通过图书、报纸、期刊、广播以及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等方式讲中国故事,那么新媒体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无疑为拓宽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提供了无限可能。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前不久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2015)》显示,51%的海外受访民众选择当地的新媒体获取中国信息,这比2014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成为仅次于当地传统媒体的重要渠道,另外还有14%的海外受访者选择使用中国的新媒体。通过新媒体传播精彩的中国故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能否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对媒体的发展愈发重要。很多中央媒体在这方面作出了不少探索。2015年5月,中国网推出了全球新闻时事中英文评论节目《中国三分钟》(CHINAMOSAIC),启用中外知名意见领袖作为主持或评论员,通过解读、讲故事等方式进行短视频评论,第一时间传递中国声音、表明中国立场。该节目已经完成100多期,在PC端和移动端同步发布,不仅赢得了国内网民的认可,在海外社交媒体的累计阅读量也已过亿。

新媒体丰富了中国故事的展现形式。新媒体之所以受到受众的欢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媒体为故事的呈现方式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每个人都借助手里的相机、麦克风甚至录音笔,成为故事的创作者,也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喜欢的方式去表达。新媒体让故事变得更加精彩,精彩的故事同样也在反哺着新媒体。近两年风生水起的“复兴路上工作室”推出了讲述中国故事的系列短片,在国内网络竞相传播和国际知名媒体纷纷报道的带动下,这些短片在优兔、脸书、推特等知名海外社交网站上得到大量推荐和转发。例如,《“跟着大大走”美国篇》在海外社交平台的总点击量超过200万次,而且80%的观看人数来自美国本土。这样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引起海外受众的如此兴趣,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汇聚了卡通、快闪、美剧风、漫威风、饶舌神曲等多种风格,而这些风格的不同效果,无疑在新媒体平台上得到了有效实现和放大。可以说,新媒体让中国故事更加鲜活,让展示故事的形式更加时尚,让故事的表达更加多彩。

新媒体聚集起海量中国故事的听众。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从传统媒体时代进入全媒体时代,非传统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和平台。国际电信联盟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网民数量已经达到31.7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45%左右。2016年初,美国新闻学会发布了一项有关媒体公信力的深度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在近20年间,美国传统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总体呈下降趋势,只有6%的受访者非常相信传统媒体,41%选择了几乎完全不相信,87%的受访者最常在脸谱上获取新闻资讯,其次是优兔(21%)和推特(18%)。可见,新媒体的使用者,越来越成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首要目标受众。这样的一个背景,很可能使故事传播的“马太效应”更加显著:精彩的故事通过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传播,可能会吸引十亿级的粉丝和阅读量,而有的故事由于缺少生命力和传播渠道,只会停留在数十、数百的量级,并最终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

当然,新媒体也并非万能和完美无缺,内容为王的定律在新媒体时代依然起作用。如何让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渠道优势与中国故事的内容优势形成互补、相互催化,这是有待于中国媒体人继续探索的时代命题。

(作者系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孙敬鑫 新媒体 中国故事 网络 社交媒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