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变味的“班级微信群”并非孤立现象

2016年09月19日 09:55 | 作者:然 玉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社交平台迅速普及,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渠道已经进入微信时代。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几乎每个班级都建立了用于家校沟通的微信群,家长可以第一时间得知孩子的在校情况。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微信群也一样。老师与家长交流越来越离不开“班级微信群”,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班级微信群”开始变了味儿,炫富的、晒娃的、拉投票的、搞推销的、做股票的……(9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变味的班级微信群,可谓照见众生百态。该报道中所梳理出的种种问题,其实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者,乃是普遍性景象,比如说拉投票、搞推销等等,这在几乎所有的微信群都大量存在;再者,则是独特性现象,比如说家长之于教师的谄媚、家长彼此间攀比炫耀等等,这些无疑是基于特定的身份角色所衍生的。事实上,当舆论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小小的班级微信圈,其真正关心的,想必还是乱象背后的动因与影响。

通常而言,微信普遍被理解为是一种熟人社交工具。但在现实中,随着“见面加微信”成为一项习惯性动作,随着各式与工作、生活有关的微信群层出不穷,微信实质上已经变成了通用型的社交平台。其所贯彻的人际连接逻辑,也经历了从熟人化到“弱联系”直至“陌生化”明显切换。之于此,所谓“班级微信群”,无疑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样本。由于子女在同一个班,家长被拉入了同一个微信群。可事实上,他们相互间完全是“半生不熟”,甚至可说纯属陌生人。

不管是“班级微信群”,还是诸如“业主微信群”、“同乡微信群”等等,都存在着一个共通的特点。那就是,其设定的入群门槛仅仅是依据一种“原始身份”,而毫无“价值筛选”与“层次区分”的功能。就这样,各种三观不合、鱼龙混杂的人置于同一微信群内,难免会引发各种冲突和争执。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形成某种隔离和静默效应,一部分人继续自行其是,另一部分则沉默离场。

虽同处一个班级微信群,但各个家长彼此并不熟识,于是乎当然也就不会有“为对方负责”的道义自觉,更不会有“碍于颜面”的心理忌惮。时至今日,作为主流社交工具的微信,却始终未曾发育出一套完整的“社交礼仪”,大家总是完全自利、毫无顾忌地使用任性发言刷屏,总难免会搞得乌烟瘴气……变味的班级微信群,从来就不是孤立现象。它既是网络社交礼仪失范的力证,也是现实中“教师—家长”市侩关系的延伸。

那么,或许可以说,班级微信群从没变味,只是随着时间的推延,人们越发觉察到其本就“不对味”而已。(然 玉)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班级微信群 变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