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当代艺术也需要从历史中寻找灵感

2016年10月11日 11:22 | 作者:范昕 黄启哲 | 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 

苏州美术馆、吴作人艺术馆、颜文樑纪念馆、苏州丝绸博物馆、朴园、双塔……徜徉在姑苏城里的多重空间,人们随处可与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艺术邂逅。近日,苏州美术馆和苏州市美术馆协会联合举办的主题为“多重时间———苏州与另一种世界史”的“苏州文献展”,以创新性的展览模式引发关注:当下与往昔,时尚与传统,江南与世界,作品与实景,彼此交叠,相互激活,生出思考的空间,立体深入地诠释着苏州的文化历史内涵。


ZYK13-19S_2


左手当代艺术创作,右手历史文献研究

当代艺术创作与历史文献研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在苏州文献展中,两者却能够为人们同时看到。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主任张晴,以策划当代艺术双年展见长,曾经连续12年组织与策划上海双年展,也发起创立国际双年展协会。在他眼中,再前卫的双年展也无法离开所处地域的土壤,需要对本土历史文化不断演练,否则就像悬在半空之中的海市蜃楼,终究立不住脚。当代艺术创作与历史文献研究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当代艺术创作发现未来的生活,历史文献研究发现先人的生活,两者的关键词都是“发现”。

在苏州文献展主展馆苏州美术馆,当代艺术作品挑大梁,却无不体现出对于历史的致敬,娓娓叙述着苏州在历史长河中与世界的相遇、碰撞与互动。美术馆前广场上筑起的一道巨大铁皮,是来自NC小组的景观雕塑 《丝路之城》,如丝带般蜿蜒数十米,镂空雕刻着世界各国文字。雕塑有意将棕黄色的痕迹绵延至地面,显示出时光的痕迹,作品似乎自然而然成为了广场的一部分。孙哲政形如地球仪的装置作品 《累积》 在展厅中格外显眼,只见这一球体雕塑将新老苏州、土地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若干元素拼接在了一起,如时钟、瓦当、油纸伞、雕花窗格等,甚至其中的时钟还在滴答走动,引出人们对于时间和社会变迁的双重思考。

在吴作人艺术馆、颜文樑纪念馆,“‘1937年吴中文献展’研究展 (第一期)”、“苏州历史图像史料展 (第一期)”等系列展看似传统,却绝非史料的堆砌,而是彰显出某种当代性。比如梳理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于苏州可园举办的吴中文献展时,展览特别将当时《苏州明报》 《申报》 《中国博物馆协会会报》 等媒体对这一堪比世界博览会的展览的报道加以展示。看过去的新闻今天被历史化了,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79年前的展览,这样的视野相当开放。展览也将地图作为洞悉苏州文脉的一个切口,这不仅是因赫赫有名的宋代地图《平江图》 记载的就是苏州,也因地图本就与城市变迁密不可分。饶有意味的是,每一幅地图上都标以“最新”,每一个“最新”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新的“最新”覆盖,无数的当下形成了多重时间。

不可思议的邂逅,开启广阔的文化想象

在此次展览中,每一件展品都不应被割裂、孤立来看。展品与展品、所处的环境、观者,都是一次不可思议的邂逅,以互补和辩证的微妙联系开启广阔的文化想象。这样的策展方式,似乎呼应了苏州园林的造景之趣。

胡荣生的作品 《聆听时间》 以综合材料抽象出大大小小的山形,散落在不为人知的私家园林朴园中,似在与自然的园林对话。这组作品录制搜集了多种多样的苏州声音,凑上前去侧耳倾听,能够听到大街上车辆呼啸的声音,市井里讨价还价的声音,它们携带了一座城市的隐秘信息,又与园林里小河淌水的声音,风吹树叶的声音,形成了一种错位的对比。

苏州城东南角定慧寺巷内的双塔下,砖草掩映着北宋罗汉院的废墟遗址。在这里,人们将与艺术家吕美立和王谦的作品 《有无》 相逢。这是分3列排开的数十只陶盘,用从苏州各个地方搜集而来的泥土混合烧制成,盛放在其中的是苏州各个水域的水。它们似乎是确凿的存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盘以及盘中的水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水会挥发、流动,陶盘也会受到风化、侵蚀。遥远的以后,它们或许都将化为一抔尘土、一片荒草,这让人不禁联想起脚下北宋罗汉院的命运。老子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今艺术家们的创作与有着千年历史的双塔彼此观照,述说着新与旧、有与无的相互转化。

展览让余旭鸿的“太湖石系列”作品毗邻明代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作品,不是没有来由的。“太湖石系列”中的每一件作品分别对应了吴门四家画中出现的一块太湖石。悬挂在颜文樑纪念馆户外的刘野的灯光装置 《人生也是一件艺术品》,也不是巧合。那句“人生也是一件艺术品”,恰恰出自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之一的颜文樑,在当时就颇具先锋意义。

相关链接

苏州文献展中的这些展品,以当代的视野多角度回望历史

文献

1937年吴中文献展于苏州可园举行,展览分图书、金石、书画、画像、史料五部分,共展出各种文物典籍4000余目,约6000余种,集结苏州各界知名人士和各乡里艺术文献典籍。当时的史料由于历史变迁、战火纷乱等原因已无法完整聚拢与呈现。不过还是可以透过79年前 《吴中文献展览会特刊》 中部分展品目录、会场分配、参观规程等内容,了解当时的境况。就展品来说,有图像、文玩、服饰、器物、掌故图书、先哲著述、本地出土文物、乡贤书画等各种类型。展览当时得到不少关注,江浙沪的新闻报刊不少都对此有过相关报道。

地图

在系列展“苏州历史图像史料展(第一期)”中,还有不同时代描绘的苏州地图,关注近代苏州的城市变迁。苏州中间是老城,其外围不断拓展出新的马路,透过地图细节变化,可以感受城市的发展脉络。参观者可以发现,几乎每一张地图上都标有“最新”、“最近”的字样,而放在今天,这些“最新”“最近”是今昔的重叠与对比,共同构成了“历史的当下”。

铜版画

在系列展“苏州历史图像史料展(第一期)”中,展示了一批海外人士解读苏州的版画。1843年,在英国版画家阿隆姆出版的有关中国的铜版画集中,收录了一批描绘苏州风土人情的作品,有表现苏州名胜虎丘的,也有描述苏州农妇养桑蚕、缫丝、织布情景的。这些画作中虽然有梳着长辫的晚清男人,也有斗拱飞檐,整体画风甚至略带水墨风,然而不少内容却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比如在一幅描绘苏州虎丘塔的版画中,虎丘被描绘成群山层叠、高耸如云的样子,事实上虎丘并没有高山。而虎丘一块不规则的试剑石,也被放大成超过几个人大小的规则圆形。史料显示:画家本人其实并未到过苏州,所画的内容都是根据游历中国者的文字描述想象而来。透过“他者”的想象来了解苏州,是一个独特的途径。

编辑:陈佳

关键词:当代艺术 也需要从历史中 寻找灵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