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人物志人物志

杨晓阳:大美为真

2016年10月18日 14:04 | 作者:杨晓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六) 大写意是一种方法

我们已经讨论了观念、精神层面的问题,现在可以讨论操作层面的写意方法。“大写意”同时在操作层面也是一种方法。这种作为一种“方法”的国画范围的“大写意”,最能用来说明大概念中作为一种精神和观念的“大写意”是一种观念和精神。虽然这个方法是具体的历史形成的小方法,但它却是一个具体的典型的例证。我们暂且以中国画的“写意画”作一个侧面和局部来加以剖析,以便于研究问题和进一步再涉及其它所有画种的普遍性。

中国画首先是观察方法,即“十观法”:

1、 以大观小。所谓以大观小,比如我们现在离所画对象很近,可以想像,站在很高的空中,来看原来的地方,可以把周围的环境一览无余,其中有我们。

2、 以小观大。与以大观小法相反。

3、 远观近取。在很远的地方看一片风景,但对风景的某个局部画得很清楚。因这是重点,大的布局定完之后,再把细节按近观所得描绘出来。

4、 近观远取。在近处看,画出来的是远观的大场面。

5、 仰观俯察。对于要描绘的对象并不是在一个地方看,可以仰看,可以俯视,可以面面观。

6、 由表及里。观察一个事物不能看其表象,要通过其表象掌握人的心理、思想、性格和内在东西。

7、 以动观静。要描绘一件事物,对方静止,要在其周围观察,四处观看。

8、 以静观动。看黄河长江、奔腾万里,人坐在岸边,看其流速、流逝、看其早晨、黄昏,自然界无穷的变化全过程尽收画中。

9、 目识心记。画一个人或物,并不是对着人或物画,而是反复观察已经记住了,不用看就如在眼前,所谓目识心记、烂熟于心、闭目如在眼前、放笔如在眼底。

10、 以情动物。在观察、描绘一个人物时,不能仅像照像的物理反应,也不仅是动物的生理反应,人是高级动物,是要对这个对象有许多思考,对这个人要理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赋予对象以人的感情色彩。

其次,表现方法,可分为五大技法:1、勾勒法。用线条、用单线勾勒出一个物象的方法、白描等。2、勾皴法。如山水画一边勾一边皴,勾的是轮廓、皴擦的是里面的结构。3、泼墨法。大笔挥洒、像泼墨、泼水一样。4、破墨法。已经画出的泼墨,当它还未干时,再用水或墨继续加,加的时候,互相要渗化,这叫破墨法。5、积墨法。待这些画面彻底干透了以后,还不够,再层层加墨,叫积墨法。

第三,造型方法,即造型四步。第一步:写实。对实体写生,画人物或风景尽可能画的逼近对象真实。第二步:取舍。自然物象是丰富多彩的,但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的构思取舍、根据对主题的理解,突出重点尽量概括。比如一棵树,有一百多个树枝,但画面上可能只画十来个树枝,只要画出它一个丰富的感觉就可以了。把背景去掉,突出这棵树,通过取舍完成。第三步:变形。作者目识心记,写生多对所要画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在绘画时,对着物象画出的不是物而是一种对物的感觉,是经过想象制造出来的,画的是有意的概念,是作者对物象的理解,可能画得与自然结构不同,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个人特色,所以叫变形。第四步:忘形。不知道自然原来是什么样子,作者对自然形象的把握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作者已经忘记它原来的结构是什么比例,作者随心所欲而不愈矩,而该造型是长期创作的必然结果,表现时自然形成才思喷涌,所以叫忘形。

第四,用笔方法。用笔和用墨都有四种境界,其中用笔四境:1、执著。比如写字的人开始对字的结构不熟悉,描红,很认真一丝不苟,很执著。2、从容。天天描红,接下来的时候不用照着写也能驾轻就熟很从容,甚至背过了,就更从容了,很轻松地把字写下来,这要经过很长时间习惯成自然。3、放纵。达到完全心里有数,闭目如在眼前,放笔如在手底,随心所欲一任放纵。4忘情。物我两忘。经过终生的锤炼,自然和自我融为一体,外师造化中的心源,心身一致,达于化境。往往所画作品偶然而不可预见,超过作者的想像、超过作者的感觉和经验,每当作画才思奔涌,笔若神助,不知道是非,连自己都无法想象,即为忘情。

第五,用墨方法,即用墨四境:1、淡墨明丽。如月光明丽、轻若蝉翼。2、中墨苍茫。如黑不黑、白不白的浑沌状态,苍苍茫茫。3、重墨浑厚。像月光照在山的背光很重、很浑厚。4、焦墨沉绝。把墨研的最重又隔了一天的墨,要比浓墨还重,浓如焦漆,很少有人用,这种墨一般不要透明,定要死黑,所以叫焦墨沉绝一沉到顶。

(七)“大写意”是一种过程

“大写意”是一种过程,简单地讲,大写意是一个完整的、正常的生命过程,从发生发展再进行到高潮,一直到最后完成。这和一个人从出生一直到他长成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到死亡的过程是一样的。大写意是个过程,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长期积累、偶然得之”,随着时间、地点、环境、气候、心情等等的不同,显示出不同的丰富效果,即兴性、偶然性、不可预见性是“大写意”不可缺少的特点和重要特色。对这个过程很多人没有经过长期实践,修养和研究体验则不重视不了解,甚至一无所知,是必然的。

“大写意”是生命的全过程,但并不像把一个种子埋在地里都能长出来。埋了很多种子,但生不出芽,并不是所有的人画画都能有所成就。所以这就是生命,它具备生命的所有成分,而大写意这个过程,它又在浓缩得很短的时间内一挥而就,很短时间浓缩了作者所有的因素、所有的修养、所有的偶然性都在里面,都有可能发生。

“大写意”是一种天才创作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人和天地自然的合作。在作画过程中,随时把天地、时间、温度、气压、湿度、声音、光线、季节,包括风雨,所有生存环境中能感受到的偶然巧合充分利用,达到主观地、主动地和被动地,以及可操作和不可操作结合起来,突然出现神来之笔,超出人力所能把握的效果,是为天才作品。

而绘画中没有神来之笔,是这些因素没有巧合,可遇不可求。如果巧合了,就可能出现天才作品。包括国运、时代、经济、人缘,画家的身体、知识、状态和国家、时代、季节一切因素偶合到一起,可能是天才作品诞生的绝佳时机。

因此,“写”是一个重要的创作过程和生命过程。

中国画是“写”出来的,西洋画是“画”出来的。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和日常的书写工具都是毛笔。毛笔这个柔软的工具给绘画过程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在落笔之前甚至是不能完全预知其效果的。笔、墨、纸的性能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落笔时的精神、情绪和体力状态都会在画面上造成细微的差别。中国画有即性性,谁也不能画出两张完全相同的画:时移、地移、气移,画随时随即移。因此中国画讲究一气呵成,不能间断。西洋画可以在铅笔稿上落笔,而中国画在落笔之前面对的是一张白纸;西洋画可以涂改,而中国画一笔败笔就只好重来。因此中国画更强调“写”的“过程”;抵达同一个目的地,坐飞机和走路的过程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写”就是行路和体验,有过程意义,有节奏感,有生命感,书写的是作者当时的瞬间状态,是当时的“意”。这个当时的载体记录了作者的全部过程和全部信息。

(八)大写意是一个体系

大写意是一个体系。写意的基础包括了“写实”和“抽象”。写实、抽象是重要不可少的绘画元素,但像“生活”和“语法”都不是艺术一样,它们都是要素而不是艺术。“写意”则源于生活原形和表达内含的语法结构的抽象在内的“象”作为目标直接追求“意”的表达。“写意”因为中庸才显“大”,西方没有“写意”的概念,却有一个“抽象”的概念。“写意”是在“写实”和“抽象”之上的一个概念 ,它是写实和抽象的“中庸”。因为中庸,不走极端,更具包容性,更显其“大”。既有象又不仅具象,更能更大范围地表达“意”。

写意、写实与抽象,三者的关系就好像艺术造型的金字塔结构:

抽象、具象和意象是一个金字塔的关系,具象和抽象是对立而互相存在的两个定义和概念。分别处于金字塔底边的两端。而三角形的金字塔结构的顶端是意象,因此,具象和抽象研究、探索的成果越深入,具象、抽象两端背道而驰形成的底边越长,与意象这个三角形按同比放大,意象的空间就越大。具象和抽象是意象的基础,具象和抽象是造型艺术的重要元素,缺一不可。具象是生活原型,抽象是造型艺术的本质结构,是背后的结构支撑,是抛开具体形象、画面结构的本质形式,因此,从哲学意义上讲,造型之为艺术,具象和抽象都不能独立成画,都不能独立的成为艺术品,只能成为艺术元素,是造型艺术构成的一部分,一个层面的切入点,都为意象造型提供必要的支撑,而意象包含了具象和抽象的所有内涵,赋予了造型艺术以思想、观念、精神和打动人的情感。具象是所有物理、生理感受的第一来源,是一种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直接反应。而抽象需要理性,是一种高级思维的结果,需要逻辑和哲学,意象是艺术的最终呈现方式,包含了物理、生理、理性、逻辑的全部成果。但最后呈现的意象之象,是大自然和人的共同创造,所谓物我相融是历史和当下的共同创作,因此,它有可能达到每一个时代的高峰,有可能具有里程碑式的属性,因此,三象互为支撑的完整体,意象高于具象和抽象。

“大写意”是从无法到有法,从有法到无法,从而进入一种自由状态。因此,从理论到实践,“大写意”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关于“大写意”的理论,最早散见于各种各样的文论,从古到今,中国人一直讲究“大写意”,最早泛指文学艺术。《文心雕龙》有“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言明艺术思维是一种想像、联系,概括出艺术家的一种状态。唐代的王维就是“大写意”画法的鼻祖,苏东坡论画以“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把形、神重要说得很透彻。到了元明时代,画法十分完整。倪云林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表胸中逸气”。这就是中国人画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追求“大写意”。吴昌硕说,“老缶画气不画形”。齐白石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从实践上讲“大写意”,我们的象形文字,就是最早的绘画。发展成后来的岩画、彩陶、玉器、青铜器,都是古代的美术,及至进入到平面绘画。从出土的墓室壁画上,可以看出在魏晋时代,中国人就追求“大写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完全是一种浪漫主义。唐朝的绘画,以肥为美,其实就是写大唐之意。宋元的绘画,技法很发达,中国的封建社会已处于一种下降状态,知识阶层和社会对现实不尽满意,故当时的绘画离现实相对远,更是一种写时代之意。清代的石涛,八大山人,抒发的是一种明代遗民之情绪,到了齐白石,红花墨叶,都是“大写意”。

因此,中国写意画跟中国书法一样,从写实的象形文字到写心,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到某一个画家,都会随情绪、随画外因素的影响,甚至随天气的变化,都会表现出一种不同的精神状态。

这就是绘画中的“大写意”,它是世界艺术的极致和峰巅,有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关键词:杨晓阳 当代美术转型 绘事 大写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