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很党派 很党派

一位九三学社社员的“长征”人生

朱发平与《红军长征大词典》研究

2016年10月24日 10:33 | 作者:黄羽 | 来源:九三学社四川省委
分享到: 

时光如梭、岁月荏苒。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那段口口相传的历史里,在那些战天斗地的生死豪情中,长征红军已如灿烂星河,惟留动人传说。但对四川九三学社社员朱发平来说,长征是他人生中永不落幕的壮丽篇章,为此他甘愿奉献自己的所有……

2016年10月9日,年近花甲的朱发平来到九三学社中央机关,清瘦的身影略显佝偻。他带着自己毕生研究的心血——600多万字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大辞典》样书,应邀出席九三学社中央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座谈会。他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了自己30余年研究长征、自费编纂大辞典的心路历程。

朝气青年  魂牵长征史诗

朱发平生长于四川泸州来凤街村。来凤是当年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所建川南游击纵队活动地。父老乡亲帮助红军的故事朱发平从小耳熟能详,每值清明,小小少年总是抢着去为革命先烈除草,并用自己稚嫩的笔触献上一腔崇敬。家里虽然贫困,朱发平却一心向学。品学兼优的他常获学校减免学费,1979年,这个爱学习爱钻研的孩子考上了重庆师范学院政史系,成了十里八乡第一个大学生。

风华正茂的青年在大学里如饥似渴地学习。他把学校发的菜票都用于买书,自己长期吃辣椒面拌盐下饭。他曾梦想当诗人、当作家、当记者。他研究中外诗集、小说、通讯。雏鹰振翅,“天之骄子”朱发平挥洒着自己的才能,梦想着不平凡的人生。

一天,图书馆里埃德加•斯诺写的《西行漫记》吸引了躁动中的青年。红军长征中的大苦大勇犹如磁石,与年少时的追寻重叠起来。斯诺在书的序言里写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这句话在朱发平心里生了根!

甘当愚公  难舍长征研究

为了梦想,朱发平开始着手长征研究,专注相关文史资料选编、回忆录和专著。1983年,他被分配回到家乡,在纳溪江宁中学讲授政治和历史。那时工资微薄,朱发平还要负担父母和幼弟幺妹的一部分生活费和学杂费,但工作与兴趣有了很好结合点,让朱发平在清贫劳累中收获愉快,可买书、邮寄、制作摘要卡片及查阅资料的路费等,又常常让他备感斯文扫地。儿子的出生给居无定所的小家带来欢笑,也带来压力。这时老母亲又来讨要生活费,对两手空空的朱发平大发嗔怒,拽着他找到校长裁决,引起全校师生围观。朱发平强忍一腔酸辛,面对各种讥嘲仍继续上课……

虽然朱发平相信日子总会越来越好,但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为此,他想了好些“与众不同”的办法,也因此有了一些难忘经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朱发平到成都、重庆图书馆查阅资料,总是坐夜车前往,这样既可以节约住宿费,又可以节约“天光”。但到了地方往往天还未亮,他只能下车后在附近溜达熬夜。令朱发平终生难忘的是,一个深夜,下车后突降大雨,他跑进重庆石桥铺乡开的招待所。值班老头以为来者不善,吓得啰嗦不已,根本不敢问他是干什么的。他也没有多想就在一条长木凳上休息起来,一会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迷糊中,发现老头不见了——这次轮到朱发平啰嗦不已,吓出一身冷汗,赶快落荒而逃。出去没有多远,就见老头带了一帮人、操着家伙前来捉拿……

艰难困苦阻挡不了朱发平前进的脚步。他的内心无比渴望为长征发出呐喊!随着长征研究著述的逐步涌现,朱发平在大量案头工作中意识到,从来没有人编写一本长征辞典。他像发现了新大陆,立志要为完成长征及未完成长征的红军先烈留下一笔实实在在的纪念。

说干就干。朱发平一气购买了数十种工具书,结合查阅记录的大量资料,首先编写出《红军长征大辞典编写操作技术规范》。此时他已调至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完成教育科研的同时,全面开展辞书研究。

编辞典不像写纪实、论文或调查报告,不是三五月就能出成果见成效的。词条需要考辨去伪,体系需要修改完善,虽身居窝棚,但每一点进展都让他欣喜。可日复一日的埋首熬夜,引发妻子强烈不满,儿子也因在堆满资料的窄床上磕破额头留下疤痕……家庭走向破裂,朱发平堂堂七尺男儿悲不可抑。众人纷纷嘲讽他是“憨包”、“脑壳进水”,连朱发平也常自问“是不是哪根筋不正常”……他也曾寻求合作,但往往无人响应,个别领导批评他“不务正业”,甚至不时扣发薪金。

在痛苦的动摇中,朱发平陆续开展了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今天》、《中国国情小百科》、《新型百科辞典》等工具书共计两百多万字的研究和编写,系统整理了涉及诸多学科的知识,探索出不少辞典编写的规律,为《红军长征大词典》的研究练了笔,打下坚实学术和理论基础,这些书的稿费缓解了长征辞典研究的捉襟见肘。

虽然科研工作繁重的,朱发平却终究放不下对于红军长征辞典情结。他时常扪心自问:你遇到的困难、做出的牺牲是否比得了红军长征?研究中记录及采访到的红军英烈经历,常让他泪水长流。修史须先修心——朱发平自己的心灵也受到了净化,反以“愚公”为乐。

服务社会  实践长征精神

尽管身处基层,朱发平仍然实践着传统的士大夫精神,他敬仰所有为中国革命、建设事业中做出杰出贡献的英模,尤其对大科学家如茅以升、邓稼先等如数家珍,对九三学社早有耳闻、心向往之。调入教研所后,朱发平在一位身边的九三学社社员介绍下,于1992年加入九三学社。

在九三学社大家庭里,朱发平结识了不少朋友。在他们的帮助和鼓励下,朱发平逐步成长为社务工作骨干,先后十余次荣获九三学社全国参政议政和信息工作、四川省委及泸州市委先进个人。他撰写的信息和提案充满对社会的关怀,展现出一名知识分子的担当。与此同时,朱发平担纲的《初中生美育课题实验研究》及多本著作多次荣获四川省教委、泸州市社科教研成果奖。他也先后十余次应邀为九三学社社员、高校和中学师生作红军长征的故事和精神、理想与人生、参政议政等专题讲座。

朱发平夜以继日研究红军、研究长征,仿佛融入骨血。就算多次中断,他仍然如拾贝的孩子。终于穿出令世人惊叹的项链!2012年,《红军长征大辞典》初稿诞生。历经3年精心修改打磨,在国庆66周年之际,朱发平完成自己人生的长征!这场历时30多年、艰难曲折的研究,令朱发平秋霜满头,也令他可以挺直腰板,告慰双亲在天之灵,无愧于那场万里长征!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朱发平四处寻觅出版渠道。《红军长征大辞典》作为庞大、复杂的文化工程,如由国家层面组织进行,当由各大学、科研院联合研究,分为数个子课题和数十个分省课题、数百个小课题,参加者当在几十上百人,时间要若干年。正如长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也没想到自己预计的小辞典最后变成兼有人物、行政区划、社会组织与事件、文化共四卷的庞然大物!对祖国、对红军发自内心的大爱,对历史对科学的执着,是他举债自发完成如此宏大工程的不竭动力!

战斗的勇士不会孤单。四川电视台、四川大学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家相继了解到朱发平和他的大辞典,并帮助他联系评审出版。中共党史出版社计算出分卷本的经费预算约为200万元,全本则成本更高。中共泸州市委、市政府也关注着出版工作,并承诺将给予部分资助。

希望的曙光就在前方。在九三学社中央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座谈会上,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指出:“长征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朱发平致力于长征辞典研究,唱响了一曲统一战线成员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赞歌!”

编辑:韩静

关键词:九三学社社员 红军长征大词典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