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北京污染降30% 要有伤筋动骨的准备

2016年11月09日 15:11 |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日前有媒体报道,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8日审议通过《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0%,降至每立方米56微克左右。

北京是首都,是蜚声国内外的特大都市,更是中国空气治理的标杆性城市,具备最好的政策条件,在中国的大气治理中有样本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说,北京能否治好雾霾,关乎全国信心。北京这次提出2020年PM2.5浓度下降30%,决心不可谓不大,要知道,2015年12月,北京通过了《关于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促进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15%左右。这次一下把目标提高一倍,可谓魄力惊人。

目标虽然激动人心,但最终实现还得依靠伤筋动骨的努力。从以往经验看,目标落空并不罕见。2015年1月,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空气中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实际下降了4%,相比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下降5%左右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2016年7月,中国工程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北京PM2.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3年时间仅完成了改善目标的30%,要实现2017年PM2.5年均浓度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最终目标极具挑战。“屡屡落空”的目标,可以看出大气治理的难度之大,大概是超乎想象的。

然而大气治理的难度更在于存在两个标准:数据表现与个体感受。在巨大压力之下,有的地方不惜造假,西安环保用棉纱堵塞采样器,致使数据异常;石家庄为环境监测点挡货车通道,以免扬尘造成数据“难看”。而大气治理对于数据造假有天然免疫,仅有数据说服力依然不足,治理效果抬头可见。日前中国青年报社展开了一场社会调查,2001名受访者中仅29.5%的受访者感觉治霾数据和直观感受相符,66.0%的受访者对数据产生怀疑。63.6%的受访者期待,让每个普通人都能直观感受到治霾效果。因此,要想最终实现目标,还需要一头盯着污染企业,另一头盯着某些地方的造假冲动,答了数据的客观题,还得做好个体感受的主观题。

雾霾最直观地展示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唇齿相依的现代社会的运行伦理:污染来临,无论个体的经济社会条件如何,无人能免于其害。因而治理也需要一场大范围、高强度、长时间的辛苦跋涉,必须与周边地区联动,形成污染治理的网格体系。以北京为例,众多污染源来自周边地区,如果不进行京津冀一体化联动治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近日,河北问责487名环保不力责任人,移送司法机关5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七次会议召开,明确京津冀核心区重点治理燃煤污染,北京、天津、保定、廊坊将加快建设国家“禁煤区”。治理大气污染,必须得从全国一盘棋的宏阔视野考量。

当雾霾来临,网络上不乏娱乐化的解构和调侃,渲染着苦中作乐的无奈情绪。但无论如何,大众对空气数据的观注,对空气质量的敏感,一刻也没有放松。

如今北京的治理目标再一次重新厘定,这一次,但愿成真。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北京 治理 污染 数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