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互联网推动捐赠透明度 90后渐成“指尖公益”主角

2016年11月15日 11:08 |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到: 

透明满意度依然“不及格”

在慷慨解囊的同时,这些张扬个性、深受网络文化浸淫的群体对于传统公益形式中存在“信任黑盒子”的弊病同样表现出难以忍耐。据中国公益研究院日前发布的《透明宝典——中国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指南》显示,2015年和2016年的慈善透明公众满意度均为56%左右,公众的感受尚未达到“及格线”。

尽管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早已指出,要把慈善事业做成人人信任的“透明口袋”。今年9月实施的《慈善法》也从法律层面要求公益机构公开晒账,促使“透明度”成为检验公益组织是否合格的重要标签,但即使是在标榜透明为价值主张的互联网平台上,公益透明度依然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虽然政府主管部门已明确发文,要求相关公募机构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互联网平台也不断强化对公益项目的跟踪机制,依然存在一些公募机构与项目发起者不尽责的情况,导致热心公益的网友在追溯进展时无奈碰壁。”腾讯公益一位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坦言。

曾参与“99公益日”的网友Richard告诉记者,自己通过腾讯公益平台向某留守儿童资助项目捐出100元,每月收到的公众号图文推送中确实包含了公益项目详细的项目进展,但当他想进一步了解项目实际情况,却无从下手。“如何确保机构在线反馈项目进展的真实性?是否有机构浑水摸鱼账目不清?”他在采访中表达出一些担忧。

“具体公布哪些信息、公布到什么程度、公开哪些维度的数据、在哪些平台发布,公益界一直缺乏共识和量化标准,用户也只能凭借主观认知和经验判断项目的可信度。”从事社会工作的张佳对《中国经济周刊》直言,项目进展和反馈只能反映部分情况,公益机构的口碑只在公益行业流传,其实公众很难深入了解哪家更值得信赖。

也有网友在公益项目页面留言称,对公益项目的认知就像盲人摸象,总是难以看到全貌,希望平台和公募基金会合力建立透明机制,帮助用户检验并核实项目的真实性。

朱秋霞也对记者表示,期待互联网能够为公益机构提供更完善的数据,“目前主要依靠个人感受、局部数据和一些片面的观察,但很多假设最终需要专业性的建立,现在数据仍然公布得不够。”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公益 项目 互联网 腾讯 资本 公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