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新华字典》初版记

2016年11月15日 13:48 | 作者:杨丽娟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dsd6b7_b


初版《新华字典》封面及内页带有科普性质的插图。

初版《新华字典》封面及内页带有科普性质的插图。

脱了旧字典的窠臼

“某,某某也”,这是传统字书、字典释义最常用的句式。即便是出版时间距离《新华字典》最近的《增订注解国音常用字汇》,无论释义还是举例,仍是满纸的文言文或半文言文。对那些最需要字典的文字初学者而言,很可能会出现看不懂字典的尴尬。

《增订注解国音常用字汇》中“胡”字的一个义项,这样解释:“何,如‘弗虑胡获’,见诗经。”要明白这个字,恐怕还要先读懂《诗经》。翻开初版《新华字典》,“胡”字同样的义项就解释得简单明了多了:“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今天的我们可能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但这种脱离“文言”的全新面貌,最初的编写者们却只能凭经验琢磨。

20世纪上半叶,虽然主张“言文一致”的白话文运动高潮迭起,但直至新中国成立前,除了共产党领导的苏区和解放区外,白话文也只是在文学创作上占据了主流,在报刊、书信、论文等应用文体中,多半还是文言或半文言。曹先擢举例说,胡适是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但他参加起草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其中例句大多数仍是文言的。也正因此,民国时期的辞书无论收词还是释义,基本都是文言文的地盘。

参与初版《新华字典》编写的语言学家刘庆隆回忆,“开始时,叶圣陶拿来一本开明书店的小字典稿子,想在这个基础上加工,后来感到内容不合适,遂决定另行编写。”“当时的做法是:每个参加编写的人都有一本《国音常用字汇》,按照这个顺序,每人分几个字母,由编写者自己从《国音常用字汇》里选字,选编的字就画个圈。”

至于每个字的释义和例句,则要依靠30多万张人工摘抄的小卡片。曹先擢曾在2000年后担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审订委员,他介绍说,现在有了互联网,编辞书要找例句时随便在网上一搜,语料就多得不得了,太方便了。但在上世纪50年代,找语料必须徒手翻报刊、文学作品、教材等。初版《新华字典》的参与者李文生就曾回忆:“从新中国的小说、文艺作品里选词,然后把这些词抄成卡片, 或者剪贴成卡片,按音序排列,我们的资料就是一步步这样做下来的。”

如此,到了1951年夏天,字典初稿就完成了。没想到的是,新鲜出炉的初稿一汇总,却被编写者自己打了个不及格。原来,由于编写工作分头进行,各守封疆,每个人都按自己的经验和想法编写,结果每个人的稿子收字的宽严、注释的详略、举例的思想性等都不一致,分歧很大。看过部分初稿的叶圣陶则觉得稿子不够简明,他在日记中感叹:“辞书社所编字典尚非敷衍之作,一义一项,均用心思。唯不免偏于专家观点,以供一般人应用,或嫌其繁琐而不明快。深入浅出诚大非易事也。”编写工作一时陷入了困境。

怎么办?辞书社只好从编写的初稿中选了一部分油印,送给一些领导、专家、中小学教师和中等程度的干部审阅提意见,还分别开了座谈会。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从广州来北京开会,也被单独邀请座谈。结合各方面的意见,辞书社内部终于统一了意见:初稿不能用,改!

刘庆隆回忆,当时确定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稿子分歧太大,不统一;二是政治思想性太差,比如“八路扒路”、“诈尸确有其事”、“不走大街走小巷,专为飞眼吊膀子”、“吃窝头凄心”等等。

有了初稿的教训,编写者们决定改变工作方法。第二稿前先开了一系列业务会,重新拟定编写方针,制定编写原则,并且试写了一部分。1952年夏天才正式开始动笔。

刘庆隆的回忆中,还记载着当年严格的编审流程:第一步,初编,初编者分成小组,每个人编的稿子由小组互审提意见,个人再进行修改;第二步,看稿,看稿人根据编写细则的要求进行审阅修改;第三步,社领导审阅定稿。没有计算机的年代,所有的编写工作都得落在笔头上,初编用蓝墨水,看稿人用红墨水,定稿则用绿墨水,每个经手的人都在稿子下边盖章,层次清晰,一目了然。除了辞书社的工作人员,叶圣陶也亲自上阵,逐字逐句看稿推敲,“有的地方像改作文一样进行修改”。辞书社内部定稿后,又刻写油印,再次分送领导、专家、中小学教师等提意见。最后,收集各方反馈意见,再次修改定稿。

1953年12月,历时三个春秋的《新华字典》终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杀青付梓。

不过,编写者们层层审定,还是百密一疏。字典刚印了一部分,时任出版总署图书期刊司副司长金灿然就发现“民”字下的“国民”注释错了,当时是这样解释的:(1)取得某一国家国籍的人。(2)人民民主国家里专政的对象,他们不能享受人民的权利,却要遵守规定的义务。这里的第二个义项显然是把“国民”解释成了“敌人”,与“人民”对立起来了。

好在这一错误是在印刷过程中发现的,得知情况的叶圣陶急忙联系辞书室(1952年夏,新华辞书社改为人教社辞书编辑室),在已经印刷的三百万册上用重新印制的小纸条贴盖,尚未印刷的两百万册则直接改版。发行后不过半年多,五百万册字典便在全国销售一空。

至此,初版《新华字典》终于尘埃落定。尽管并非尽善尽美,但这确是中国第一本完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现代汉语字典,用魏建功的话说,“总算脱了旧字典的窠臼”,算是一个创新的好东西。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5 6

关键词:新华字典 初版 现代汉语 汉字 魏建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