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地下乐宫里的曾侯乙编钟

2016年11月16日 16:05 | 作者:凌光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复制曾侯乙编钟

1978年8月下旬,编钟运回武汉以后,继续进行了一些编钟演奏。本来发青并略近黑色的编钟在不断敲击下,有些部位都有些发白发亮了。当国家文物局知道这一情况后,提出在中央电视台、广播电台录音以后,除了国家领导人参观以外,一律不得再敲击。

编钟属于国宝,不能再敲击了,然而大家又都希望继续听到编钟演奏的声音,怎么办?如果能按原物复制一套编钟,当然是最好的解决办法。1979年3月,由湖北省博物馆牵头组成了“曾侯乙编钟复制试制研究小组”,开始了复制研究工作。

要复制编钟,首先得弄明用什么样的材料来铸钟,才能达到最理想的音响效果。这就必须对原有编钟进行检测,要检测,就必须取样化验。而编钟作为国家最珍贵的文物,是不能随便在上面取样的。最后通过反复观察,在钟腔内一些不显眼的地方去找赘疣,终于在不同部位找到了一些,满足了化验的需要。

研究人员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青铜含锡量与音质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表明含锡的多少对青铜的弹性模量和编钟的频率都有影响,当含锡量低于13%时,音色单调、尖锐;当含锡量为13%-16%时,音色浑厚、丰满、圆润、悦耳。但含锡量越高,青铜越脆,钟越容易被击破,故从铸钟的角度看,略高于13%即可。而编钟的含锡量正与此相符,这就可以看出,古代的钟铸师,已经认识和掌握了铜、锡的配比。

从钟的外形来看,中国的古钟,形扁如两块小半圆的瓦扣合,故称“合瓦形”。为什么不做成圆形或扁圆形,难道是古代铸造技术达不到这一点吗?不,这完全是出于对乐器性能的要求。圆形钟无论怎样去敲击,它们的基音只有一个。实际上圆形钟铸造时,壁厚很难均匀,因厚薄不一,容易导致产生各种复杂的泛音或分音。同时,敲击时它的余音很长,这就很难构成音律;若要合起来进行演奏,只能是此音未消,彼音又起,互相干扰,自然不能有节奏,因此也就难以成为演奏的乐器。而“合瓦形”的钟则不同,合瓦的形状能使声的衰减加快,即叩发出一音,又能很快消失,这样就便于演奏成曲。而一件钟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也与合瓦形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过几个单位多学科通力合作,到1984年,终于将曾侯乙墓整套编钟复制出来了。以后,又将墓中125件乐器全部进行了复制,并用这些乐器组成一个小乐队进行演出,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这支小乐队已到过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演出过,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唱出了一支优美的赞歌。

(本文写作参考郭德维著《礼乐地宫——曾侯乙墓发掘亲历记》、谭维四著《曾侯乙墓》、郑建斌编著《解密传世国宝》等,部分图片来自《曾侯乙墓》一书,特此致谢。)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地下乐宫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