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25-35岁为健康素养最高人群 如何变为行动?

2016年11月24日 15:16 | 来源: 中青在线
分享到: 

实际上,人们对于健康素养教育的诉求极大。近期公布的一份微信文章“10万+”阅读量统计报告显示,健康养生类文章紧随情感心理类文章,成为最受微信读者欢迎的内容。

如何监测健康素养?素养如何变为行动?

监测,成为评价一个群体健康素养的最基本手段。有效的监测,能给决策者带来政策指引,告诉决策者,哪些是人们迫切需要却供给不足的健康知识,哪些是已经成为常识的健康知识。

中国第一次开展健康素养监测是在2008年,从2012年开始,每年一次连续监测。

2008年,原卫生部以卫生部公告的形式颁布了“健康素养66条”,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政府界定公众健康素养的文件。为了了解公众对66条掌握的情况,中国开始尝试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进行评估,开启了全民健康素养的监测工作。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李长宁介绍,他所在的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健康素养的研究,制定了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评价体系,开发了健康素养标准化的试题库和标准化的调查问卷。

以2015年为例,监测的对象是15岁~69岁的城乡常住居民,监测人数接近10万人,监测范围覆盖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和336个县,采取入户调查的方法,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个人的信息。

监测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是6.48,到了2015年达到10.25,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呈稳步缓慢上升的趋势。然而,从知识、行为、技能角度来看,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最高,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知晓率最低,基本医疗和慢性病防治的素养也比较低,“可以看出知易行难,这与我国慢性病高发,慢性病的致死率、致残率较高是相一致的。”李长宁表示。

监测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为慢性病治疗提供建议和指导。

数据显示,从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我国人群慢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构成从76.5%上升到83.5%,2015年慢性病致死率升至86.6%。慢病综合管理和教育,刻不容缓。

中国红基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等部门在2015年联合启动慢病综合管理项目,在全国300多家医院的心内科或者内分泌科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慢病教育;同时,开发智能终端系统,进行慢病筛查与评测,利用手机软件记录和监测患者数据,提高慢病高危人群的筛查率、治疗率、管控率和达标率,最终实现慢病健康管理。

编辑:梁霄

< 0 1 0 2 0 3 0 4 0 5 >

更多 时事新闻

更多 阅读推荐

更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