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吉林大学志愿者帮助临终病患1900余人平静离世

2016年11月25日 11:24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生命的尽头景况独特,既是人生的浓缩版,也是人性的放大镜。大学里的志愿者不少,但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很少。吉林大学却活跃着这样一个团体——6年前成立的吉大白求恩晚晴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现有注册大学生志愿者681人,流动大学生志愿者346人,400多位社会爱心人士先后加入到晚晴志愿活动中,其中不乏受到过帮助的病人或家属。至今,晚晴志愿者帮助过的病患中,1900余名已经平静离世。

“我们所做的,不只是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送去一声真诚的问候,倒上一杯热水,打开一扇久未通风的窗,更是表达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吉大2009级学生李培轩说。他第一次知道临终关怀志愿者的事儿,是在吉大第一医院宁养院与晚晴协会联办的宣讲会上。“我假期考虑了一下,开学就去了。父亲挺支持,让我自己把握。但母亲不大认同,估计是怕病患或死亡的话题让我不够阳光吧。”

确实,面临死亡,人们会因教育背景、家庭状况、个人修养等差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诉求。对成年人来说,关于死亡的想象尚且多为纸上谈兵,更遑论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

一边是如夏花般绚烂的90后大学生,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始;一边是走近人生终点的病患,生命即将落幕。当他们牵起手时,便若暖阳撒满冬日,枯萎的生命又多安享了一抹阳光……

从“不理解、不接受”到“被需要、被认可”

秋去冬来,寒意渐浓。记者和吉林大学商学院的三名学生——1994年出生的男生孙晓放和1995年出生的女生李玥蓉、张亿萍,一起来到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安慰病房,探望他们一路上念叨的刘爷爷。

病房窗帘半掩,隔却了窗外的天高云淡。

“刘爷爷,我们又来看您啦!外面阳光很好,但是挺冷哒……”李玥蓉俯下身,轻柔地说。老人的目光从天花板上拉回,慢慢掠过三个孩子,已不能动的他竟努力着动了一下右脚,两行眼泪淌了下来。张亿萍为老人轻轻拭去泪水,孙晓放坐在床前给老人慢慢揉起肿胀的手。

老人仰面而卧,打着吊针,一床撒黄花被子与床铺贴合得如此紧,让人一望便知这被子下的身躯有多瘦弱。“以前也是一百七八十斤呢!”老伴刘奶奶深深叹了口气说,他前几日进行了急救,强心针就打了三针。

李玥蓉跟刘爷爷絮絮地说话,老人侧耳细听,眼中有了一丝光亮。

“这帮孩子来了一起说说唠唠,我这心里痛快多了。”刘奶奶说。

记者问张亿萍:为老人擦泪,有没有心理障碍?不嫌脏、不忌讳?

“没有呀,觉得就像我的爷爷一样!”她推了推黑框眼镜,温婉一笑。

编辑:梁霄

关键词:志愿者 临终 关怀 服务 生命 放大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