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彭森:经济改革要避免三大倾向

2016年12月13日 09:49 | 作者:彭森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2016年,中国经济运行的突出特点是一个“稳”,一是经济下行的趋势缓中趋稳;二是结构调整稳中有进,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三是开放性经济稳步提升,“一带一路”战略顺利推进。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而长期的工作重点是通过深化改革,增加有效的制度供给。在去产能方面,中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充分发展的意见,提出用三到五年的时间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的目标。中央财政设立1000亿元的专项奖补资金,用于去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排,推动重点企业兼并重组,今年有望去产能的计划。

在降成本方面,提出要合理地降低企业的税负,取消减免一批政府性基金,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015年以来,五次降息,累计降低利率1.25个百分点,四次降准,一次定向降准,释放流动性。合理降低企业社保交税。前八个月企业财务成本下降6.2%,其中利息支出下降8.3%。

另外,在去库存和补短板方面的工作也有很多进展,在去杠杆方面一些方案正在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还是改革,核心是机制、体制的创新,最终的目标是通过深化改革,培育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机制、新动能。改革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换挡调整期,增速从2010年的10.4%一路下行今年的6.7%。尽管近年来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需求刺激政策,包括增发货币、降息降准等等,但传统增长动力正在衰退,需求侧调控政策的效应不断递减,高投资、高消耗、高出口拉动经济的旧模式已不可持续。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既有国际因素,周期性因素,也有供求结构性失衡的因素,而供给侧最大的问题正是制度的供给不足,束缚了实体经济的创新动力,导致全要素生产力和潜在增长能力不断地降低。为了保持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以改革为根本手段,清除不利于生产要素供给和合理配置的体制障碍,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培育新的可持续的增长动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近期的结构性改革是按照问题导向的原则实现“三去一降一补”,但远期的目标应是按照目标导向的原则,在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加快建立更加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因此,一方面在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期任务时,要避免行政化、部门化、碎片化的一些倾向,坚持依靠市场,依靠创新和竞争的力量。另一方面要不忘初心,一些关键性的重大市场化改革绝不能放松。如在国有企业财税金融价格体制、土地制度、社会保障、构建开放性经济的新体制等方面,必须尽快取得重大进展。要加快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认真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破除一切行政性垄断,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合理划分、界定中央地方财政实权和支出责任,充分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紧紧围绕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打通三块地改革的试点,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等等。这类目标导向的改革,必须取得突破可持续性进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和社会实践。改革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必须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新时期的改革还要坚持依法治国,使各项改革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这次论坛聚焦市场公平竞争与反垄断,是关系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确立和正常运行的一个重大课题。希望听到国内外专家的真知灼见,为中国改革和转型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本文为其在“中国经济与国际合作年会暨新‘巴山轮’会议”上的发言,有删节)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彭森 经济改革 去产能 去库存 去杠杆 降成本 补短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