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加强思政教育 不能仅靠“一节课”

2016年12月21日 16:31 | 作者:徐家林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此,有必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学科协同性弱、课程融合度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资源整合度不高。它的背后反映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矛盾。一些教师认为,高校课堂主要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不应该介入价值,而应该保持“价值中立”;另有一些教师认为,“价值引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与其他专业课无关。相应地,也有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就是“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居于次位。其实,这些观点都有失偏颇。

事实上,教育不可能不介入价值,更不可能真正做到“价值中立”,只可能是不同的价值偏向。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承担“价值引领”的重要职责,但倘若只有空洞的价值而没有科学的知识为基础,所谓价值也将失去知识底蕴,必将不被广泛认可和接收。因此,必须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做到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在知识传授中引领价值。

解决各学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基本路径之一,就是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型。要由强调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向要求所有课程都体现和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转变,推动由单向度育人的“思政课程”向立体化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转型。其实质就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高等教育所有学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所有课程教学。

在此转变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当是体系化、立体化的。这就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各学科、各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协同性和融合度。

对高校教师来说,无论从事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也都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都应该有高度的自觉,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社会主义的立场、党和人民的立场,自觉抵制错误的价值观。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教育 思想政治 课程 高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