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看点 看点

京津冀同“气场” 治污控霾须同步

2016年12月22日 10:32 | 作者:刘世昕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此轮重污染过程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共有27个城市启动了红色预警,18个城市启动橙色预警。

专家组认为,预警机制下,由于各地采取工业企业停产限产、工地停工、机动车限行等措施,大幅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量,以减少污染物在空气中的累积速度,降低重污染天气最高峰值和延缓重污染发生时间。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对本次重污染时空范围和污染等级的预测是准确的。

根据目前污染过程发展趋势,及时启动红色预警已经有效地抑制了污染程度的快速增长。

以北京为例,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的初步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20%以上;与2015年12月的两次重污染天气应对情况相比,此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VOCs等污染物的减排比例更大;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颗粒物、氮氧化物和VOCs下降了40%左右,其中七成以上是单双号限行的贡献。

专家组提供的数据称,其他城市红色预警应急措施对各地排放总量的减排比例也在15%~30%左右。可以说,本次红色预警由于及早预报、及时启动,加上社会各界主动积极响应,使重污染应急组织较过去更加有序、有力,充分发挥了削减峰值、缩短时长的作用。

本次重污染天气自12月16日至12月20日,虽然不排除污染程度继续恶化的可能,但污染过程已经持续了5天,在气象条件同样不利的情况下,北京市尚未出现“爆表”的情况,这就说明红色预警的各项措施大大减缓了污染物的累积速度,降低了污染峰值。

京津冀同在一个“气场”,预警须同步

专家组着力解释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何需要多个城市同时启动预警。

专家组说,研究表明,PM2.5既有一次排放,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二次污染,其中的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主要来源于气态污染物的化学转化,其特性之一就是通过大气环流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导致区域性污染。

京津冀中南部区域处于同一个大气流场,在区域和局地风场的作用下,各地排放污染物相互输送、回流混合,这时候各地的重污染往往是本地排放与外地传输叠加的结果。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秋冬季经常出现多个城市同时发生重污染天气的情况,整个区域都被污染团覆盖,单个城市独自采取行动难以达到治污控霾的效果,区域联防联控势在必行。

历史数据显示,2015年12月两次红色预警减排措施,使得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17%、25%左右。

从初步的观测结果看,北京市实际空气质量明显好于预测值,说明红色预警所采用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污染 京津 预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