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肖鸣政:打破思维定式让京津冀高层次人才共享共赢

2016年12月26日 08:39 | 作者:肖鸣政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自从2005年开始,京津冀在廊坊签署了《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书》奠定了京津冀区域人才交流合作的基础。2005年至今,10年中,京津冀三地人才合作虽然不断深入发展,但是并没有见到满意的发展。

笔者调查发现:目前,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比较突出的人才问题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高层次人才结构与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异。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数据,北京在职攻读博士、硕士获得学位的人数约为1.43万人,而天津和河北仅为0.34万人和0.25万人。

同时,人才行业结构差异明显。根据资料显示,河北省的专业技术人才分布排到前三位的分别是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人员,其中专业人才从事行业最少的是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天津市专业技术人才的产业分布与河北省具有类似之处,从事人数最少的也是服务业。北京市的专业技术人才分布排到前三位的分别是教育、工程技术、卫生技术等三大领域,金融类等却面临人才不足的困境。这表明各地区产业结构,人才结构的分布不均。

另外,高层次人才教育资源的分布也严重不均衡。北京有“211”工程院校和“985”院校共34所,天津有5所,而河北仅有1所。

二是人才战略缺乏统一规划,产业同构导致人才流动不合理。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可以看出,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国际型大都市,尤其在科教、文卫、社会等公共区域内培育和引入全球顶尖人才。天津和河北两地主要集中在工业和经济两方面,缺乏专业型人才,而且没有相应的引入机制。这两个地区紧缺的人才主要集中在石化、设备制造、医药、新型材料、金融、财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人才需求重复。由于各地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导致他们在决定主导业务时,不能从全局利益的视角出发,无法实现统筹发展,造成产业间同质化严重,增强了对人才、科技和资本的争夺,最终造成这三个地区不能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发展,给资源带来较大的浪费。

三是人才协作统筹层次较低,难以形成深度有效的高层次人才协作机制。目前,京津冀分属于两大直辖市和河北省,行政区域各自独立,其内部市场机制发育水平不高,所以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方面沟通不畅,没有形成长期高效的互认机制,实现诸如跨省份的社保统筹、户籍问题、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博士后工作合作协议、专家信息库建立、人才间沟通的平台等,这些都要在更高级的筹划下进行全方位的协作,其他相关单位共同参与才能实现有关事项的落实。目前的联席会议对于这三个地区间的人才协作来说,规模较低,不同层级行政主体之间缺乏推进联动的积极性。

为改进京津冀一体化人才问题,笔者认为,三地应构建一体化的高层次人才共享战略机制。为此建议:

加强津冀两地高层次人才引进载体建设,规划首都北京高层次人才的溢出驱动战略。当前,北京正在加快调整和疏导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一批产业、院所、高校将会迁出北京。为此,津冀两地应加强载体建设,提升工业园区、楼宇经济、创业创意社区的软硬件环境,提升对重大项目和高层次人才的承载能力。另外,北京在“产业溢出”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高层次人才溢出的战略规划。津冀两地一定要积极主动对接,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落地发展。

建立人才租赁机制与健全制度衔接配套机制,发挥首都北京高层次人才服务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驱动作用。通过健全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这三个区的相关领导人员组成京津冀发展委员会,负责该范围内的经济、科教、社科、人才等方面的协作与发展,对目前高层次人才方面的一些政策与制度进行融合,对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引入、应用、流通、激励、保障等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形成新的体系。重点建立高层次人才租赁制度,根据京津冀地区地理“相邻相近”现实,无须进行户籍、档案、养老保险转移与家庭的迁移,而是尽快进行专家工作站、公寓楼、人才特区与高层次人才服务区等基础设施建设、高层次人才服务区等环境优化建设,吸引京津两地的高层次人才。

在京津冀高校与科研院所建立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通过柔性引进,建立良好的人才整体开发可以与环境,实现高层次人才资源在京津冀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在岗位设置上,改变传统的固定岗位的做法,由重视实体引进转向重视智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人事部门打破传统的“用人必养”和“人才单位所有制”的观念,树立“机会成本”和“人才社会所有制”的观念,变刚性引进为柔性引进。

(作者系民进北京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主任)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肖鸣政 京津冀 人才共享共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