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木版年画传人:“一不小心”刻出个二维码

2017年01月19日 13:51 |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张阔制作的鸡年年画

张阔的年画

2

捡起失传几十年的手艺

纯正的木版年画,其实已经从北京人的生活中消失几十年了,只是大家并不觉得,小一辈儿更是连这玩意儿是什么都不知道。据清乾隆、光绪年间的文献记载,贴门神和喜庆年画是北京年俗的主要特点。早年间北京过年时,大街上临时搭建的画棚里售卖年画和纸马(原为祭祀物品,后代指木版年画)。杨柳青年画因为受到宫廷的垂青,后来挺进北京市场,曾经盛行一时,被称作“卫画”。

北京的木版年画自成一派,出名的手艺人最早有崇文门外的“顺和王家”、东四北边的“纸马汪家”,都有数百年的历史。而且汪家居住的街道叫“汪纸马胡同”,后来改称汪芝麻胡同。

此外,北京还出现过一种称为“京百份”的年画。它装在一个纸袋子里,相当于一本画册,里面专门刻画了五行八作的祖师爷像,供从业者膜拜,约有百余张。单张的也有,如“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等,现在连影像资料都已经难寻了。

张阔告诉我,北京的木版年画不像其他地方的年画乡土气息那么重,“画面力求精细,更符合城市居民的审美特点,有的甚至用到金色,带有皇家气息。”这种独特气质是别的年画不具备的。

到了上世纪50年代,老北京人过年贴年画的习俗仍在,但是题材发生了变化,增加了表现生产劳动、新人新事新风貌的内容,给人以欣欣向荣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那时候,在大多数老百姓的心里,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

张阔记得自己小时候过年,只见过春联,没见过年画,他第一次听说木版年画,是在十几岁和隔壁大爷学木工活的时候。从初中时他就对木匠活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天天缠着隔壁大爷教他怎么刨木板、做桌子椅子。大爷年轻时是个木匠,也做过年画,闲聊时总提到以前帮着纸马店做年画木版的琐事。张阔听得津津有味,年画就这样在一个少年心里扎下了根儿,可真正发芽开花,却是20多年后的事了。

那是2003年,人到中年的张阔早已经放下了曾经喜欢的木匠活儿,做了饭馆老板,每天忙于生计。一次出门旅游时偶然看到外地的年画,少年记忆忽然被触动,听到有人说,北京没有年画,他有点不平,站出来说:“北京怎么没有年画呀?”可是人家问,北京的年画在哪儿呢?他无言以对。

张阔觉得似乎自己有了个心事,他去找以前教自己木匠活的邻居师傅,师傅说:“人家说北京没有年画也对,因为已经几十年没有人做啦。”听见这话,张阔说当时忽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之感,又像是禅宗里的顿悟,那一刻,他想:“没人做我为什么不能做呢?”

3

琢磨三年刻出第一块版

从下决心做,到真正做出第一块版,张阔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

张阔本来觉得这事儿不难,他自己有木匠活儿的底子,会雕刻,还练过多年的书法,可一上手才知道不容易,首先是年画的图像资料已经很难找到了。“那一阵子我没事儿就往首图、国图跑,翻书找资料,后来还真让我找着了,王树村先生是研究年画的专家,一生致力于保护年画,我从他的书里找到了仅存的北京传统的木版年画图样。”

按照早年师傅做年画的经验,制作木版年画分成四个步骤:找图、印版、刻版、印制。设计好了年画图案这才是第一步,然后就是刨制木板准备印版。木材一般选择梨木,“梨木坚硬且纹理细腻,纤维比较短,不会掉木丝。最好是长年的老木头,木性稳定,就跟人一样,没脾气了,就不会变形。”张阔把木板用刨子刨平,再用砂纸打磨干净,把式样反粘在木块上,用墨线印版,然后就可以开始年画制作的最关键一步——刻版。

张阔第一次刻版,就挑了线条繁复、胡须茂盛、衣带飘逸的钟馗,难度可想而知,他想挑战一下自己的技术,他想的是:“如果这么复杂的钟馗我都能刻得了,还有什么能难倒我呢?”前后刻了一个多月,终于完工了,他欣喜若狂,印的时候却傻眼了,刻的太浅,根本印不上。于是返工,再返工,刻到第三版,才终于成了,这时候,已经是2006年了。

琢磨了这几年,张阔觉得自己已经离不开年画了,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把饭馆交给别人去打理,宁肯少挣钱,他要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恢复北京木版年画这件事上。“说到底还是喜欢。我一直对书法绘画、诗词文学这些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开饭馆的时候,整天应酬喝酒,觉得说出来的诗都带着鱼香肉丝味儿。”他无奈地笑笑,遇上年画,也算是生命中的缘分,让他下决心换一个活法。

年画如今作为商品已经少有人问津,做年画不但挣不到钱还花费不少,刻版要用梨木,纸张要用熟宣。“虽说没到倾家荡产那个地步,也把多年积蓄花得差不多了,可是从没后悔过,什么都挡不住一个喜欢。”张阔一心扑在年画上,10年就这么过去了。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木版年画传人 木版年画 二维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