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如何判定智库建设“过热” 专家:对政策过程的影响力

2017年02月07日 17:34 | 作者:王红茹 |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到: 

我国知名高校智库发展历程

1986年

清华大学创立了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2000年又发展成立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胡鞍钢担任首任主任。该中心着眼于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全面、及时和高质量的科学决策参考。

1994年8月

北京大学成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为中心主任。在此基础上,学校又于2008年10月成立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重点是综合性社会科学。1999年3月,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成立,是北京市委、市政府与北京大学共建的服务于首都发展的研究、开发机构,是北京市与北京大学全方位合作的重要平台。

1984年

复旦大学成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该中心曾停止运行一段时间,2000年2月,复旦大学重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后改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要致力于经济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2001年2月

南京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成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这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研究我国(重点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运行、经济发展和有关的社会问题为重点。

2007年5月

北京大学成立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之后在2013年10月改名为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著名国际政治学家王缉思担任院长。其研究重点是对当今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相关各国的国际战略进行分析。

2013年1月

中国人民大学与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办重阳金融研究院,致力于对经济社会热点进行深度剖析。2013年6月29日,作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当天在京成立。人大国发院致力于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进步。(记者 王红茹)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5期)

编辑:梁霄

关键词:智库 建设 政策 影响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