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很党派 很党派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扶贫是最大的政绩

致公党中央:坚决打赢教育扶贫攻坚战

建议打造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为扶贫政策精准落实提供依据、搭建平台、建立窗口

2017年02月13日 09:48 | 作者:刘彤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调研组在四川省巴中南江县第四中学调研

调研组在四川省巴中南江县第四中学调研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

让所有贫困地区的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是亿万家庭的殷切期盼,是办好人们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

2016年10月24日至28日,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严以新带领致公党中央调研组和致公党四川省委会相关领导、专家,赴秦巴山区省级贫困县广安市武胜县、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巴中市南江县,对教育精准扶贫及素质教育整体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就如何弥补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等问题建言献策。

重塑贫困家庭对教育的信仰

武胜县是四川省“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之秦巴山区的省级贫困县。在这里,当地政府以多种渠道和方式全力开展脱贫攻坚工程,其中,教育扶贫是重中之重。在“部省共建广安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契机下,武胜县紧抓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目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通过国家审核认定,并成为四川省艺术区域整体推进试点县。

调研期间,调研组一行先后实地调研了武胜县民族小学,致公党四川省委会和致公党上海市委会捐建项目———武胜县中小学生科普活动中心、武胜县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武胜中学等学校,并与主管部门负责人和学校校长、老师座谈。

多位老师在交流中不约而同地提到当地农村老百姓普遍存在的观点,即“读书无用论”。据他们了解,像武胜县这样的偏远农村贫困地区,大部分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观念仍然比较落后。他们对后代的教育观念短视,或趋于功利性,或放任不管,造成学生大面积辍学。很多“农民工二代”的人生轨迹就是过早辍学、打工、结婚生子、再打工,由此循环形成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一些农户让孩子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回家务农,能上高中或职业高中的更是凤毛麟角,加之原来农民的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大部分农村二代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差,增收渠道窄。

对此,调研组表示,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读书无用论”并不是来自乡村少年自身,而是来自乡村环境。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乡村百姓都笃信“知识改变命运”。但随着上大学回报率降低,读书价值观在乡村地区逐渐发生变化。以前,贫困县办好教育,有很高的升学率。学生考进大学,在城市落地生根,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后用收入来反哺农村家庭。但对于很多贫困家庭来说,即便孩子考进大学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因此,很多家庭因为无法从教育投资中获得回报所以就不再在子女的教育上投资,对于乡村孩子来说,当通过读书改变自身命运无望时,读书也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为此,调研组建议,农村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发展不能两条腿走路。如果接受高等教育不能改变命运,就要引导贫困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型产业工人或职业农民,引导更多乡村贫困孩子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可以选择走出农村,或者选择留在乡村自主创业实现个人的发展。要想拔穷根,就要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水平,加快培养贫困地区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努力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只有重视乡村的建设,发挥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才能重塑贫困家庭对教育的信仰,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

补足教育失衡的“短板”

26日至28日,调研组开始在巴中南江县的考察。调研组实地走访了南江县实验小学、南江县第四小学、南江县第四中学以及南江县光雾山镇红军小学,这些学校注重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接受艺术教育的做法得到了调研组的肯定。

率队调研的严以新认为,南江县中小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当前,国家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学生的艺术教育,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这些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硬件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全社会也在持续关注学生们的艺术教育,提升他们的素质,共同实现我国的教育现代化。

肯定成绩的同时,调研组就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提出建议。大家认为,纵观各地教育失衡现象,其“短板”依然在农村。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是教育扶贫实现由“人人有学上”到“人人上好学”的重要跨越。对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改造,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调研前,致公党中央教育委员会做了相关信息的查阅统计。其中,各级各类教育中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

———基础教育。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共建共享水平低,地区发展差异大;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缺乏,产业对接水平较低,校校通尚未实现;

———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但质量有限,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的不均衡以及区域内学校间的不均衡也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

———地区之间。东部地区的办学条件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在校舍面积、图书册数、计算机数量、师资力量等差异较大;

———城乡之间。我国目前拥有30多万所中小学,这些学校相当一部分都在农村,它们在地理位置、学校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与城市学校有很大的差距,在一些地方,政府对城市学校教育的政策倾斜使城市学校教育的发展拥有很多便利,而地处偏远的农村能享受到的政策支持与便利则较少。

———县域内学校之间。教学点与中心小学或者完小的办学条件上,无论是学校的硬件建设还是教学、师资、课程开设以及政府重视程度等,村小、教学点等远远比不上定点完小或中心小学,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也无法与县镇学校比肩。

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逐步导致教育质量差距的拉大,尤其是村小、教学点的农村师资力量较差。如教师老龄化、学历低、培训机会少、待遇低、课程开设单一、学科教师不齐全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质量的难以提升,使教育的不均衡现象加剧。这也导致了偏远地区学校的生源流失严重,尤其是优质生源流失在高中阶段尤为突出。而伴随边远地区生源流失,还将间接导致城市学校扩大以及班级规模越来越大的现象。

补足“短板”,关键要找到用什么来“补”。致公党四川省委会专职副主委肖剑书认为,加大资金投入仍然不可或缺。调研组建议,要加强农村学校建设力度,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体制,在确保“两免一补”投入的同时,建立农村学校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所需经费在预算内安排;加大对农村教育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教育的投入;落实对边远、贫困山区津贴,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同时,还要统一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学点)的办学标准。这个标准不只是从以往的生均占地面积、教学场地设置等硬件来要求,更多的是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等“软件”方面来衡量。

在“补”的同时,还要做到“精准”,这就要建立更为完善的教育、就业扶贫机制。调研组建议,对教育部门来说,可以采取建档立卡等制度,做到对象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考评精准、保障精准。致公党中央教育委员会秘书长范承玲认为,当前,大数据应用原来越广泛,教育扶贫也可以下大工夫建设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把好对象精准识别关,为各项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实提供依据、搭建平台、建立窗口。她建议,围绕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将教育扶持政策精准对接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锁定贫困人口,使贫困家庭的孩子无论在哪里接受义务教育都可享受“两免一补”;在高中阶段,在政策范围允许之内,尽可能减免学杂费;在大学阶段,完善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减免制度;职业教育给了贫困家庭的孩子更多机会、更多选择,学生入学后,职业教育学校可以将贫困学生分类造册,把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筛选出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帮助贫困学生顺利毕业。这相当于将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幼儿园到上大学,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跟踪,并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实现贫困信息、主要措施、任务进展、考核评估精准对接。

让贫困地区教师“留得住”

乡村教师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群体。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拥有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师队伍看上去似乎遥不可及。

究其原因,大家认为,一是农村教师的“准入”起点水平低,一些农村教师本身就未经过正规的师范学习和培训;其次,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差、待遇低,留不住优秀的、有能力的教师。优秀教师一般都会想尽办法去乡镇或者县城等条件好的地方任教。再次,农村教师队伍老化现象较为普遍。在一些乡镇,教师工作常常负担重,而且班额大、实行寄宿制,老师们每天超负荷工作,还要时时担心学生出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调研组建议,贫困地区依然要继续加大乡村教师公招力度,严格按核定编制及时补足配齐乡村教师,严禁有编不补,以此确保每个贫困村教学点公办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乡镇义务教育学校补充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教师,按照专业对口原则,对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可采取直接考核方式招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将教师培训经费预算单列,是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所以除了从公用经费中提取5趪以外,应将教师培训实际所需经费纳入县(区)财政预算,专户储存,专款专用。进一步向国家争取扩大中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设岗位计划教师实施规模,增加招募数量。加大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力度。严格执行城镇教师评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必须具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支教)经历的规定。积极鼓励志愿者、城镇退休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

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致公党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陈晓勇认为,提高贫困山区师资力量,一个有效的办法是让城市和农村的教师实现双向良性互动,让教师流动起来。对此,调研组建议,针对偏远贫困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地市层面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比如考公办教师,得有贫困地区执教经验;安排县城镇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任教,特别到偏远贫困地区学校任教,帮助农村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评价的全面转变;教育部门可为特定地区定向招聘教师,先通过市级培训,然后分配到各区县的农村小学;让教师流动起来,不仅要让城里老师到农村去,还要让农村老师到城里来学习和交流。改善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评先晋级、福利待遇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农村教师敬业爱岗的意识,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整体水平,做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责任留人。

让留守儿童也有幸福童年

扶贫必扶智,素质教育的发展不仅关乎每一个贫困地区儿童的未来,更关系到国家脱贫攻坚战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严以新在调研中指出,推进贫困地区素质教育发展,特别要关注偏远山区教育发展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怀。只有全面做好对特殊地区和特殊群体的素质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他说,教育扶贫还要关爱留守儿童,这也是一个牵涉到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在考察的武胜县、南江县两地的学校中,调研组特别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做了询问。其实,在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现象并不是个例,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大多跟自己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有的亲人也不在身边,往往是贫困儿童和留守儿童双重叠加。有的一群小孩一年只能见父母一次,在个别条件差的学校,三四个孩子挤在一张不足一米宽的床上。所以,留守儿童不仅需要物质扶贫,更需要精神上的温暖。

调研组认为,应做好农村“留守学生”管理工作,对全托式寄宿管理制度进行大力探索,切实有效解决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监管问题。在学校行政干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进行品行、生活和学习指导。此外,还要关注留守儿童偏执、孤僻、叛逆、早恋、网络成瘾等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安排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心理疏导。针对学校全托式寄宿管理、学生假期管理产生的费用,国家应予以专项补贴。在互动讨论中,调研组表示,要动员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开展更加丰富的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让每个农村“留守学生”都能得到关心爱护,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幸福的童年和美好的明天。

治贫先治愚,治愚需重教。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脱贫是最大的政绩。此行中,致公党调研组形成共识———扎实推进教育扶贫,不仅事关贫困地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公平发展,更事关贫困地区与全国实现同步小康和后发赶超。只有通过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精准搭建资助体系、帮扶体系,落实制度、落实责任,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不让一个贫困地区掉队,全国各地众多贫困家庭子女才能受益于教育扶贫政策,接受教育,提升自我,彻底挣脱贫困枷锁,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致公党 教育 农村 学校 教师 调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