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中关村转型:从大卖场到创新中心 海归返乡加入创业大军

2017年02月22日 09:40 | 作者:李玉坤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归国创业

中关村海外设联络“窗口”

张弓决定回国创业的时候,已在NASA工作了八年。

在他出国的日子里,中关村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他的印象中,中关村就是个大卖场,电脑、相机、手机等电子产品在此集散。

2006年和2007年,随着e世界和鼎好二期的先后开业,中关村IT卖场的面积一度达32万多平方米。

但2009年开始,中关村各卖场销售额开始增长乏力。

就这一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同年7月,海淀区政府调整中关村西区业态,中关村西区被定位为创新要素聚集功能区,不鼓励电子卖场、商场等业态在本区域内发展。

此后,受电子商务的冲击和诚信问题的影响,一个个卖场相继关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众创空间、一家家创新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种变化在2014年之后更加明显。

习近平总书记“2·26”重要讲话,赋予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新的城市战略定位。作为我国第一个高新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载体。

市委书记郭金龙多次对中关村提出要求,希望中关村成为科技创新的“领跑者”,“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汇集支持创新的一切要素,营造鼓励创新的最好环境”。

中关村的活力被激发出来。2013年,中关村新创办科技企业为6000余家。这个数字,2014年变成1.3万余家。2015年为2.4万家,而到2016年,则有24607家,比2013年整整翻了3倍。三年累计新创办近6.2万家。

张弓的企业正是这6.2万家之一。

在国外太久,张弓已经拿捏不准国内的政策环境,当怀着忐忑的心情咨询朋友和一些回国创业机构时,他得到的是积极的信号。

“我主要是了解一下北京以及中关村对于海外归国人员的一些落户政策和资金支持,如北京‘海聚工程’、海淀‘海英人才’、中关村的‘海创专项资金’等,受到很多鼓励。”张弓说。

这中间,中关村在硅谷的联络机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创业中国”中关村引领工程(2015-2020年)中,中关村的海外联络机构,被定义成了海外人才了解国内创业政策的窗口。

透过这个窗口,张弓看到一片“蓝海”。

编辑:梁霄

关键词:中关村 大卖场 海归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