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诗词大会"霸屏"引关注 如何让国学经典亲近儿童?

2017年03月06日 09:39 | 作者:缪晨霞 王佳琳 方怡君 | 来源: 新京报
分享到: 

形式

校园铃声“背诵”唐诗宋词

近日,记者走访芳城园小学,发现课间铃声被替代成了古诗词,这些铃声均来自于老师和学生的创作。

芳城园小学科研主任赵雅臣告诉记者,“学校会给孩子推荐60首古诗,涵盖不同主题,每个主题下有6首古诗。当学生们听见自己录制的古诗出现在广播里,可有成就感了”,通过这个妙招,孩子们诵读的热情一下被激发了起来。为了营造诵读古诗词的氛围,学校还特意在楼道里辟出了“铃韵”专栏。

记者了解到,在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中,很多学校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开设国学课、让孩子背诵国学经典这一层面,而是更多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在各个学科融入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教育。不少学校在跨学科的资源整合和课程设置中,也都用足了心思。

丰台五小书记黄菊辉举例,当语文课讲到《颐和园》这篇文章时,就从长廊的故事讲到相关历史传说,不仅带孩子游颐和园,还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研究中国建筑中的园林之美、北京四合院的特色等。此外,在美术、京剧、体育等不同学科也都融入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芳城园小学则将国学经典内容融入到中草药校本课程中,让不同年级段的孩子通过猜谜语、吟诗文、知典故,辅以参加植物园等社会实践活动,领悟传统文化精髓。

黄菊辉说,国学经典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除了被融入学校课程之中,也会渗透在校园活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以近日学校的开学典礼为例,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校为一年级的小同学组织秀花灯、猜灯谜,感受中华魅力,五年级同学则将假期的“行万里路”变成了一段妙趣横生的群口相声。

方法

衣食住行串起经史子集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学校引进了多种方式,以减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枯燥感。

在灯市口小学阅读老师曹辉的课上,她尝试将大部头的经典“打散”提供给学生,并确立主题,让学生边读边发现,边读边讨论。曹辉还自编了一部教材——《从“小”学文化》,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里选取主题,再将围绕主题的历史、文学、科技、艺术、中医、民间风俗等传统文化常识贯穿其中。

曹辉告诉记者,书中一篇《从剪头发说起》的文章,从“二月二,龙抬头”谈到“理发去旧”的风俗,联系到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以及有关头发礼仪、描述头发的诗句等,以点带面多维度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和有关常识。

在丰台五小五年级班主任、语文老师裴仲哲眼里,除了端午等传统节日,平日里的大雨、雾霾也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时机。“有天下暴雨,学生们走到楼下,说‘哇,好大的雨’,就没词了,我随口吟出一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在那样的情境下,学生就记住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跨学科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师资培养上,芳城园小学校长刘爱华的经验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共读,并完成自选性学习要求:每学期读书不少于两本,同时记录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诗词大会 国学 经典 儿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