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义工"卧底"揭露保健品行销套路:"扮老"才能听课

2017年03月10日 09:30 | 来源:现代金报
分享到: 

取证

听课时拿出手机被喝止

想留存证据很不容易

混进去听课,只是开始。留存证据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老陈他们三个多月听了25场课,不过,拍下的视频、音频、照片并不多。

“25场课并不是每场都在宣传产品功效,大部分在讲如何保健养生。课程中间会穿插一小段产品介绍,但没有书面材料。如果有需要,老人会在课后私下和工作人员联系。”王剑国说,这些保健食品和医疗器械多是合格产品,主要是在销售中存在误导老人的情况。

作为亲历者,老陈的感受更真切。“店面里是不上课的,上课有另外的地方。大部分都是临时租用的办公室,最多也就一百多平米。二三十个老人聚在一起,台上讲师授课,台下五六个工作人员来回巡视。你手上稍有个动作就被人盯上,拿出手机立马被喝止。整堂课下来,像小学生一样手背在后面。”

对老何来说,除了想办法留证据,更重要的是不能暴露身份被人怀疑。

“最惊险的一次,刚进门就遇到一个老邻居,正要跟我打招呼,我赶紧把帽子压低,溜过去装不认识。”老何说,他是首席调解员,社区95%的人都认识他,可没人知道他是一名消费维权义工。“那一堂课听下来,头上汗涔涔,身上湿哒哒。”老何说,五六个彪形大汉看着,万一被识破也蛮害怕的。

揭秘

交流感受,限量发售……

满满都是“圈钱”套路

听了20多场课,老陈和老何大致摸清了对方的销售套路。“有的是免费试用,分享交流感受, 洗脑 之后,工作人员一对一电话推销。”

“有的是设连环套,这次听课买500块钱的蜂胶,下次听课返还你600块钱,每次上完课抛个诱饵,勾着老人下次还去听课买东西,最后这些人把钱卷走,留给老人一堆不值钱的东西。”

“还有的是利用老年人爱占便宜的心理,搞限量发售,买一送二,造成奇货可居、销售火爆的假象引诱老人。”

对话

如何避免老人上当

关键是子女要多关心

奉化消保委秘书长王剑国是此次保健品消费调查的策划人和总指挥。

从2011年开始,他每年都要布置两三个消费体验或调查项目,或为执法部门提供第一手资料,或直接推动行业整改。

记者:为什么要做保健品方面的调查?

王剑国:去年9月接到一个投诉,60多岁的老阿姨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听了几节课从亲戚那儿借了四万多块钱买保健品,说是能让儿子重新站起来,结果吃了一万多块钱没效果,退钱又拿不出任何证据,坐在我办公室愁容满面。虽然最后我们调解退了钱,可这只是个案,整个行业是什么情况,我们也想调查一下。

记者:都知道保健品不是药品,为什么还有不少老人觉得可以治病上当受骗?

王剑国:一个是生活品质的提高,老人有经济余力做健康投资;另外一方面也是情感需要,那些卖保健品的很会做情感投资,嘘寒问暖还免费送鸡蛋,量血压,做理疗,有时候执法人员上门检查取证,还会遭遇老人的不理解、不支持。

记者:这次消费调查发现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王剑国:从这次义工们通过实际消费体验掌握的情况来看,应该说产品本身没啥问题。也有保健食品的蓝帽子。问题主要是在推销过程中的不当宣传,譬如说夸大功效,扩大适宜人群范围,用消费者名义和形象为产品功效做证明等等。

但是,他们很狡猾的,在宣传中一般不留书面把柄,而过度违法的广告宣传内容以口口相传的形式进行,这也给执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另外,他们打的是游击战,十天半个月换一个地方。有时候露馅了,就直接关门玩消失,导致执法机构无法取证查处,投诉无法处理。

记者:如何避免上当受骗,有什么建议给老人及其家属?

王剑国:给儿女的建议就一句话,有事没事多给老人打电话,多关心父母。对老人的建议是不要迷信保健品和医疗器械,这些只是辅助,不能治病祛病。

编辑:周佳佳

01 02

关键词:义工"卧底" 保健品行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