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义乌访“冯姐”:农妇与县委书记之争成市场肇始

2017年03月21日 17:52 | 作者:李婷婷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义乌国际商贸城 王刚 摄

义乌国际商贸城 王刚 摄

经商被称为“资本主义的尾巴”

改革开放之初,商品经济在国内逐步解冻。此时,义乌人开始提心吊胆地做起了贩卖日用小商品的生意。

有5个子女的当地农妇冯爱倩就是其一。

“家里加上孩子和老母亲一共8口人,我是独生女,靠在农村挣工分根本无法支撑生活。”谈起当年的情境,冯爱倩记忆犹新。有一次,她提着竹篮接连走访了七户邻居,都借不到米。“那是1980年,我正好40岁。”

迫于生计问题的冯爱倩,从亲戚朋友处东挪西凑了300元,到外地的百货公司批些便宜的钮扣、鞋带、别针之类,拿到湖清门“偷偷”卖。第一天摆摊儿,除去成本、开支外,净赚了6元多,冯爱倩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湖清门一带慢慢聚集起20多个摆地摊的人,但按当时的政策,我们是不被允许的。”冯爱倩说,政府设了一个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搞自由市场经营,要被有关部门禁、阻、限、关。

那是段至今回忆起还会让冯爱倩鼻头一酸的日子。被工商管理部门围追堵截、两箩筐的货压得她眼冒金星、坐火车只敢半夜从小站下车再摸黑回家……而且,当时在供销社上班的丈夫经常要被人说“你是社会主义,但你老婆是资本主义”,为此冯爱倩为了不连累家人还一度有离婚的念头。

有一次,又有管理人员来没收货物,她立马用编织袋把东西裹起来,一口气跑了三里路,躲进一农户家厕所中,委屈地大哭。这位朴实的农妇想不明白,自己辛辛苦苦卖货挣点小钱,怎么就成了“资本主义的尾巴”?

编辑:梁霄

关键词:义乌 农妇 县委书记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