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学区房本质是向阶层固化上交的“买路钱”

2017年03月31日 11:02 | 来源:新华思客
分享到: 

最近一个房地产的天价学区房问题刷屏朋友圈。天价学区房有几个特征,也就是概括的“老,破,小”:老城区核心位置,对口好学校;房龄老旧,基本在20年以上;户型面积小,居住不舒适。

但恰恰是因为“小”,有总价优势,单价才炒得高。买家卖家心知肚明,这个房子不是用来住的,是用来落户就学的。所以,本质上这不是在“买房”。而是一笔昂贵的择校费!

择校费由来已久,90年代就有富裕的家庭不惜十万、二十万地出资择校,让孩子进一个重点学校。只是在择校费被明令禁止的背景下,家长们不得不“曲线救国”——落户一套“老破小”,读一所对口学校。

这个“天价学区房”真是个房地产问题吗?这是个户籍问题。

城市与城市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资源发展不平衡,这就导致了户籍流动的竞争。大家都想占据最佳资源:大城市,经济好,地段佳、配套全、学校优。于是,高考与买房成为了“占据最优资源”的发展路径:

第一步:通过高考,从乡镇农村跻身北上广深。

第二步:通过买房,扎根定居,从“新北京人”成为“北京人”。

第三步:通过换房,传递资源,从城市远郊迁移至市区教育、配套更优的地方,让孩子接受更好教育。

每一步,都是一场巨大焦虑;每一步,都有一些人的放弃或另做选择。但这幕“三部曲”俨然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中产阶层的标准宿命。

“学区房”不是经济问题,是文化问题

西方经济学所奉行的租售比、房价收入比等指标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楼市。这些数据,是帮助我们分析风险的指标。但面对中国楼市,不能唯数据论。

最近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陶冬指出,“日本1990年房地产的顶峰期,日本所有房子的价值相当于日本GDP的200%,2006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的顶峰期,全美国的房子价值相当于当年美国GDP的170%,中国已经达到了GDP的250%,这个是现代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个数字。”

英国人开创了古典经济学,它适用于欧洲千万级的人口市场;美国人走出了自己的模式“自由企业制度”,它适用于美国3亿的人口市场;中国有13亿人口的市场,它也有属于自身的经济学。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经济学解释不了中国的房地产。在中国房子富含的意义要比房子本身,深刻得多。

中国的房地产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文化问题。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学区房 阶层固化 买路钱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