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横岭阁,留住传统文化的根

2017年04月07日 15:12 | 作者:温秋圆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青墙绘古色,黛瓦可凌云。苍山横于野,池风濯清莲。早春时节,从古朴静谧的横岭阁温氏宗祠走过,一缕乡愁跃上心头。

横岭阁是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的一个小村庄,交通发达。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村民勤劳致富,日子越过越红火。但原本淳厚的乡土人文、古老的民俗风情,与富裕后的小村渐行渐远。

温氏宗祠,陆河温氏族人几百年根脉所系,已在村民日益淡漠的记忆中雨打风吹,破败不堪。“袅袅炊烟何处寻?蛙鼓蝉鸣醉了谁?只有留住老祖宗的根,才有诗意和远方。”村长温汉荣定下了重修宗祠计划。

历经两年时间,横岭阁村民积极参与,募集善款数百万元,将温氏宗祠修葺“如旧”。一座集现代建筑艺术、古老乡贤文化于一体的乡村祠堂重新回到村民生活中。

祠堂是维系一个家族的血脉根源。温汉荣说,生活富裕后,一些人对老祖宗留下的优秀传统嗤之以鼻。曾经在乡村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乡贤文化,在浮华现实的冲击下渐渐消失。

3月28日,温氏宗祠重光。一条凝聚海内外温氏族人的精神纽带就此链接。开祠仪式上,客家人独有的传统民俗——牵龙仪式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上千名温氏宗亲在山脚处抬着龙头、牵着红布龙身,从祠堂山脉起势处开始祭龙神、引龙气入祠堂,寓意宗祠发势久远,祈求族人吉祥平安。

慎终追远,感念祖德。宗祠内香烟袅袅,所有人正肃衣冠,在朗朗的经文诵读声中祭拜祖先,神情庄重而肃穆。祭祖、迎宾、唱戏、流水宴在小村庄轮番上演。“饮水思源”“天水毓秀”“万古流芳”……各地宗亲代表纷纷向宗祠捐献牌匾,将浓浓的乡愁尽情诠释。

“走遍天涯路,不忘故乡水。我们远嫁他方,今日再度回乡认祖归宗,内心无比骄傲与自豪。”温秋笋眼里泛着泪花,“很久没有这么亲近故乡,感受乡亲团聚的温暖了。”

旅居台湾多年的温宏链也回到了故乡,“我们这些海外游子如断了线的风筝,总想回家看看,又怕乡亲相逢不相识,找不到过往的情义。”他长跪在父母牌位前,热泪盈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无论走到哪里,心头始终保有一份故乡情。”温氏宗祠重建理事会会长温凯文见证了宗祠重建的全部历程。从组织、募捐到修缮,到处可见他的身影。

“一直生活在家乡,乡亲们天天见面。看到这么多宗亲不辞劳苦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庆典,才理解什么叫乡愁。”流水宴上,温国存、温宏杭这两位为了重修宗祠,跑工地、选木料、找工人,长时间没睡过安稳觉的乡亲,异常兴奋,四处敬酒。

70多岁的温少雄老人在村里德高望重,一辈子为家乡建设尽心尽力。宗祠重光让他深感欣慰,“早些年,乡情在物质的冲击下渐渐变了味,我们老一辈很是担忧。饮水思源,祖辈的教诲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失。”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一阵清脆的黄梅戏唱腔蓦然飘过,站在宗祠庭院中央的80岁老人刘赛花放下了手中的簸箕,侧耳细听。她回忆,从前村里经常有戏班子来演戏,看戏是村民唯一的娱乐。后来,戏班子淡出,她就再也没有听过正宗黄梅戏了。

“孝顺父母,和睦兄弟,严端品行,崇尚节俭,公明息诉,积德锦后。”这些深藏于温利浪心中的温氏家训,多年来,他一直以此教育后人。

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是乡愁。温氏宗祠重光庆典之际,1800余名温氏宗亲及嘉宾,从世界各地奔赴而来,参加盛典,虔诚拜祭。陆河县政协常务副主席孔金诺深情致辞,“以‘耕读传家’‘经名行修’‘勤俭持家久’等传统文化为代表的古训,今日在这里落地生根,也将在这里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横岭阁 传统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