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民间投资增速放缓 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在哪?

2017年04月11日 09:14 | 来源:新华思客
分享到: 

微信截图_20170410105318

图4 2012~2016年民间投资增速

民生是解决对策的着力点

第一,深化改革,淡化短期增长目标。在坚定不移地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维。针对现阶段情况,中国不仅需要缓解短期经济增长带来的矛盾,更需要引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这就要求创新宏观调控方式。需要树立L型增长的理念和魄力,不能急于一时的高增长。以“三去一降一补”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能会给传统产业带来短期阵痛,而新动能的培育需要一定的积累和过渡期。因此,我们不能急切希望通过宏观调控实现V型反弹,要做好长期处于L型增长的心理准备,培养战略定力。面对短期稳增长和长期搞改革的“两难”,一方面要在改革的力度、措施的选择、措施出台时机的把握上,掌握好力度和节奏;另一方面,要创新宏观调控理念和思路,把宏观调控嵌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

第二,保障民间投资的公平待遇。一方面,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降低民企市场准入的制度成本。政策制定机关制定市场准入、产业发展等政策措施,应当进行公平竞争审查。在资源使用权及支付价格、信贷利息、土地租金等方面加强市场化改革,促进国企和民企的公平竞争。另一方面,产业政策由选择性转向普惠性、公平性。应将民间资本有意识的引入到特定产业部门,以实现新产业对旧产业的替代。为了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为当地企业提供以普惠性政策为基础的良好制度环境来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例如降低高速路收费,而不应当通过破坏市场规则,强制企业进行重组和垄断。民间投资活力得以释放,居民收入才可以获得长期增长的动力机制。

第三,政府投资应向企业创新领域倾斜。未来的中国经济需要一个全新的内生增长模式,要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加大改革力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让市场和民营资本发挥更多主动性与创新性,增加供给的活力和质量。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并行不悖。政府投资亟需转变宏观调控思路,财政在经济建设领域可援助但不兜底。与此同时,企业技术创新是培育新动能、挖掘长期增长潜力、提升产品供给质量和结构的主要途径,也应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着力点,这也与“创新驱动发展”、“双创”、“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是一致的。同时,政府在促进创新手段上,既要强调资金扶持更要强化制度建设。从目前一些激发企业创新的政策实施效果看,部分企业为了“寻求扶持”,一味增加创新“数量”代替实质性创新。

第四,把民生作为稳增长和新经济的着力点。当前,幼儿园等教育产业、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农村互联网建设等都是短板,不妨将投资重点放在这些民生项目上,以民生项目拉动经济发展,在改善民生的同时实现稳增长的目标。比如教育方面,如果要实现教育均等化的目标,至少要投入上万亿元才行,尤其是二胎放开和延迟退休后幼儿园、托儿所的需求激增。据不完全估计,仅在教育、健康养老、农村互联网三个民生项目方面,我国的投资缺口就达到数万亿元之巨。如果宏观调控政策能够将更多的资金投向这些民生领域,那么这些投资不但能在短期内稳增长,还能长期调结构和改善民生。具体而言,政府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也可以鼓励民间自发投资。

第五,针对关键领域,尽快出台消费补贴政策。当前,政府应从消费者角度尽快出台消费补贴、个税改革、降低社保成本等举措,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及购买力。政府先前出台的家电补贴和汽车补贴都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而且国外实践也证明消费补贴具有更好的市场效率。例如,美德日等国为光伏产业提供了大量消费补贴,不仅避免了产能过剩,还提升了产品质量。例如在电脑、互联网、电信等领域提供消费补贴,既可以拉动需求,又可以改善民生。此外,这两年一直热议的个税改革以及降低社保成本等政策,应该尽快出台方案和细则,并尽快落地,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时,还要关注互联网低端货品和房地产挤压高端消费现象显现。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民间 投资 增速 放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