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陈先达: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制度化

2017年04月17日 11:24 | 作者:陈先达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3、 论据各异,智慧相通

我有位朋友是一位有成就的自然科学研究者。他向我提了个问题,如果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那我们这些以客观外在世界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家就用不着进行科学实践,坐在家里做足修养功夫不就行了吗?这种困惑是建立在不理解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心学的精华所在。不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各自特点和运用边界,就容易陷入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理论困境。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员讲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情心、恻隐心、怜悯心、羞耻心并非与生俱来的。政治理论课讲世界的物质性,讲规律客观性,讲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世界,世界在人产生之前早就存在;讲要承认有天人之分,承认世界有主体与客体之分,它们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统一的,而不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等。如果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类就不必认识世界,也不必改造世界。心外无物,人类实践和科学研究就没有对象;心外无理,就不必探求和研究客观规律。

可在讲授儒学经典中会讲到孟子的性善说,四端四心说,尤其是讲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时,会讲到离事而言理,强调理在事外;会讲到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主张返回本心,致良知。讲到良知是天性,是本心,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些是天性,内在于心,不假外求。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的是物质、客观、实践,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心学中,强调的是天理、天良、本心、良知和致良知,讲到一念之动即是行,等等。如果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我看学生思想会越学越乱,头脑变成跑马场。要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传统经典进课堂讲授中出现的立论差异,就要讲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理论和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相通之处,也会由于各自关注点不同而产生的论述的差异性。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学。承认世界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主张认识来源于实践,否则,它就不能承担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特性,它重视客观性、规律性和可验证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求研究客观经济规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要求研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规律,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研究世界的客观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重视物质世界、重视实践活动、重视客观规律,重视科学的认识论和能动反映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科学世界观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反对事理分离,离事而言理;反对心物分离,去物而言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有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儒学中的气论、墨学中的认识论和逻辑学,老庄哲学中的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相通相似之处。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是以儒学为主导的人生伦理型文化,是重道德、重价值、重修养、重心性的学说。人不仅有对象性意识还有自我意识;对象性意识当然离不开对象,是一种反映性意识;可人的自我意识是人的内心世界。道德的本性是自律,人不可能离开人的内心世界而进行道德修养和道德自律。以心为体,重内心世界,强调修养是中国道德伦理型文化的立论依据。

心是什么,我们无法按人体解剖学来理解这个中国哲学问题。按生理学,人有心脏,它是人的生理器官;心脏不是思维器官,人的思维器官是大脑。在中国哲学中,心是包括知情意,包括人的道德和价值在内的主体的能动的内心世界。它是人的身体和行为的真君,是主宰。恻隐心、羞耻心、辞让心、孝心,诸如此类的所谓心,就是道德规范内化而形成的良知。良知,就是内心的道德;致良知,就是通过修养而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而知行合一就是道德实践。一念之动就是行,必须慎独排除杂念。人人有圣人之质,但不一定能成为圣人,因为人的天良容易为私欲所蔽,必须修心。只有正心才能诚意,才能修齐治平。这是“修心”说的意义所在。

当年毛泽东在师从杨昌济先生时,熟读泡尔生的伦理学。毛泽东写于1917年的论文《心之力》就是从道德修养的视角看待心性之学的。文章劈头就是,“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博古观今,尤知人类之所以为世间万物之灵长,实为天地间心力最致力于进化者也。夫中华悠悠古国,人文始祖,之所以为万国文明正义道德之始创立者,实为尘世诸国中最致力于人类与天地万物精神相互养塑者也。”“夫闻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志。志者,心力者也”。

在中国成语中关于心字的成语甚多,这表示中国人对心的重视,对内心修养的重视。一个人,如果心术不正,没有羞耻心,必然没有道德底线,什么坏事都能干。百姓如此,当官为政者亦如此。《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修身的核心就是修心,即净化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们不能离开中国哲学的语境抽象地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不能用各种关于宇宙起源和人类起源的学说来衡量“天人合一”“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之类的中国道德形而上学的哲学命题。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和科学认识论的观点,无法认同“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万物皆备于我”的哲学命题。可是当我们把它看成是一种人生境界和道德追求,看成对“止于至善”的终极道德价值的追求,看成是对作为“会思想的芦苇”的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我们就能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阳明心学之所以被认为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就是因为它强调人的主体性,懂得致良知的修养功夫和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原则,对于纠正当代人过度物化,具有现实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唯心主义,但重视人的精神世界,反对庸俗的和机械的唯物主义。精神当然不能离开肉体,但精神的作用,即人的知情意和人的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使人舍生忘死,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毛泽东说,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毛泽东著名的《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就是赞扬一种精神。赞扬愚公“挖山不止”的坚忍不拔精神、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白求恩的“不远万里”而来的“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列宁赞扬强调精神作用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聪明的唯心主义”,而把否定精神作用的庸俗唯物主义称之为“愚蠢的唯物主义”。

在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上,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我们不赞成“以心为体”的思想超出道德修养和安身立命的范围,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但我们高度重视“心”即人的精神的能动作用。只要我们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和相异之处,知道它们各自的立论依据、各自的理论功能和适用边界,就能找到一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造性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路。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关键词:陈先达 文化传承 自觉性 制度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