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郝立新:以文化人 立德立心

2016年12月15日 16:10 | 作者:张胜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学好哲学,终身受用。”体味哲学之道,传承哲人之志,非一日之功。自与哲学结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便相随相守,与思想为伴,以哲学为业。

从教近40年来,郝立新愈加感到,喧嚣浮躁的世界需要安静的灵魂和深邃的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思想上的基本建设”,更是练就“会当击水三千里”般笃定与自信的“看家本领”。

郝立新

郝立新

立学:“离开了历史,理论就会成为无根空洞的东西”

1975年夏天,贵州大山深处的苗族山寨,15岁的郝立新和同行的伙伴一起,上山下乡,务兹稼穑。物质生活匮乏的那个年代,几本泛黄的小书成为郝立新的忠实陪伴:一本《哲学小辞典》被他翻了十几遍;一套富有深邃哲理、大众风格的《毛泽东著作选集》更是手中挚爱。辛勤劳动的罅隙中,哲学的情愫在心底生根发芽。

转瞬两年过去,作为一名民办教师,郝立新幸运地考取了贵州大学哲学系。“当时的文科专业并不多,我在中文和哲学两个专业里,把哲学填报为第一志愿。”谈及选择初衷,郝立新总觉得,“哲学是思想者的事业,更是行动者的头脑”。

日子虽然清苦,但对知识的渴望却愈加强烈。大学四年光景里,郝立新醉心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遨游。与系里三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老师的交流学习,让他萌生了考取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想法。

得益于对《资本论》的深入学习,郝立新对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思想体悟日渐深入,顺着这条思路,他撰文论述《资本论》中的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三者何以实现统一。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考取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所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这篇本科毕业论文得到了时任代理所长靳辉明教授的好评。更没有想到的是,经过努力,他顺利成为我国著名哲学家陈先达先生的首批硕士,继而拜入门下,成为首位博士。

立身应以立学为先,立学要以读书为本。对此,陈先达教授提出建议:“专业外的书籍要杂,经典著作要精。”自此,每年开学伊始,郝立新都会给自己开出长长的书单,督促自己读书思考。

“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研习哲学史,对我来说,是一次重要飞跃。”承蒙陈先达先生谆谆教导和耳提面命,郝立新有如中流击水,在哲学史的长河中汲取丰厚滋养。

“陈老师用自己独特的哲学视角解读马克思早期思想,比如为我们系统讲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演进,引领我们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走向社会历史的深处。”

回忆起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触,郝立新感言,“最大的收获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门思想历史来学,至今仍受益匪浅。”这是因为,“离开了历史,理论就会成为无根的、空洞的东西;离开了理论,历史就会成为无魂的、僵死的东西。”

在郝立新看来,史与论的有机结合既是学习之道,也是研究之道。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是流动的理论,为理论研究提供论据或支撑;理论是历史的结晶,为历史研究提供方法论或研究范式。

明道:马克思主义“不是仅供学者消遣的学术”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失败、马克思主义破产”的论调不绝于耳。美国的弗朗西斯·福山在其《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一书中,以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垮台来证明“马克思主义已死亡,共产主义已死亡”。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社会的命运如何?郝立新想去外面看看。

1995年,受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郝立新被国家教委公派到英国从事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当他来到马克思生活和工作长达30多年的伦敦时,心头的这一问题便找到了答案——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尘封于西方的历史博物馆,而是始终活跃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永存!”在马克思的墓前,纪念者留下的字迹清晰可见;

——海德公园的演讲角,共产主义者声音嘹亮,运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批判资本主义现实;

——在大学课堂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与思想被列为多个学科的选修课或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日益显示出强烈的现实性。”次年7月,“96伦敦马克思主义大会”开幕式上,著名政治理论家、英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人托尼·克利夫在《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演讲中振臂高呼:“马克思主义是代表被压迫者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运动的正确理论。”

作为大会的亲历者,郝立新目睹了与会者学习、传播和研讨马克思主义的盛况,切身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社会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当代西方具有如此强烈的现实性,其内在根据在于它的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

20年后,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中国召开。郝立新发现,令来自五大洲20余个国家50多位外国学者深感兴趣的是:今天,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获得了不仅是理论层面更是实践层面的成功;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继续贯穿于各项改革之中,并随之不断创新发展。

显然,历史并没有终结于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生机。如何认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像“奔驰车翻车撞墙”,这“不是车子不好,而是驾车员的问题”。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没有错,而是“有些国家领导人没有把马列主义同本国实际结合好”。

郝立新认为,哲学的表达可以抽象古奥,但哲学的诉求却是具体、现实的。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它不是书斋里的产物,更不是仅供学者消遣的学术,而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

面向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应保持清醒和自觉。郝立新强调,“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的同时,对社会实践的发展作出新概括,对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作出科学解答。”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郝立新 文化人 哲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