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戒尺网上热卖有店铺月销数千笔 家长:不用来体罚只为震慑

2017年04月19日 15:17 | 来源: 天府早报
分享到: 

   怀念小时跑去看电影,妈妈用鸡毛掸子痛打

少年邹韬奋在父亲面前背“孟子见梁惠王”,桌上放着一根两指宽的竹板,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半本书背下来,“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陪在一旁的母亲还要哭着说“打得好”。

和邹韬奋有着同样少年经历的人,在80后、90后中并不少见。出生在四川一个小县城的80后余小姐小时候就曾被戒尺教训过,“那时候用的不像现在的戒尺这么精美,我还记得初中班主任用的是一把竹尺子,而我妈的主要‘武器’是一把鸡毛掸子。”余小姐回忆说,“我的初中班主任张老师是教数学的,早上去迟到了,就会用尺子打掌心。”长大后余小姐在同学会上问过张老师,为啥好几个老师都喜欢罚学生站在教室外,而他偏要打手心,“张老师说他一方面希望我们知错能改,另一方面不希望我们因为迟到而错过上课。”

余小姐说自己小时候也没少被母亲体罚,“那时候最数千忌惮的就是家里的鸡毛掸子,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姨夫给了我三毛钱,我就拿着这钱去看了场电影,回家后被妈妈用鸡毛掸子痛打了一顿,理由是以为我失踪了……”

有了这些经历的余小姐在网上偶然发现了有戒尺卖,“店铺上面写着‘打屁股打手心’,我当时就感觉我妈的鸡毛掸子变个身回来了。”余小姐说她赶紧买了一把挂在家里,“刚收到快递那天,我妈笑我说,是不是故意买给她看的。其实我想说的是,那时候的母亲虽然严厉,但小时候那些挨打的日子仍然是我最怀念的。”

老师建议

家长尽量减少体罚 定时开家庭会议

说到老师手中的戒尺,成都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李老师笑言,“现在可不敢随便打学生,我也不建议家长通过体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棍棒之下可能确实能教出听话的孩子,但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极其不利的。”李老师自己也曾买过戒尺,“但我主要是因为觉得这戒尺看上去很精美,上面雕刻的《诫子书》也是古代家训的精品,所以买来放在家中作为摆设,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敬重。”

李老师建议家长,即使是购买了戒尺,最好也只是将之作为一种对孩子的震慑,“尽量不要真打痛了,对孩子的教育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实现,比如定时召开‘家庭会议’,为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员制定一些规矩。毕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想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家长自己首先就应该是什么样子。”

李老师认为戒尺在手,更应在心,家长应该更多地让孩子知道戒尺二字的意义,而不是知道戒尺落在身上有多痛,“戒,是指警戒、惩戒;尺,是指尺度、标尺、标准。所以戒尺本身的含义是好的,戒尺这个词所表达的意义正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戒尺 体罚 店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