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个别非遗如濒危动植物 传承人“活路”在何方?

2017年05月12日 13:37 | 作者:许晓青 蒋芳 | 来源:半月谈网
分享到: 

“活态传承”关键还是靠人

“非遗要想活得好,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对人的重视上来。”周朱光说,师徒传承是人类手工艺传承的最重要形式,建议重建包括拜师礼及师父与徒弟行为守则,建立新型非遗传承的师徒关系,让社会形成一个尊重手艺人、敬师爱徒的良好社会风气。

他分析,非遗传承从工艺的角度来讲是“人传人”,但其本质上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基因传承,因此也非简单的人传人。他认为,面向未来要扩大工艺与文化的双重传播,比如开设导师班与文化班,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扩大工艺与文化的传播力度与广度,以类似于大师班的形式,传播匠人匠心的手工艺与传统文化精髓。

王芳的观念也聚焦到“人”的命题上。她认为,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力度,对承载非遗技艺的传承人进行培养,另一方面也要培育市场,重视培育非遗的“客户群”。在推广昆曲等优秀传统剧目上,一定要把传承人与受众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互动。

她举例,2007年苏州启动了“昆曲为在校学生公益演出普及工程”。苏州市的每一位中小学生,一年内都可以观看一次以上昆曲演出。近10年来,该工程每年面向中小学生提供100多场公益演出,共演出1000余场次,累计30余万人次中小学生观赏昆曲演出、聆听相关知识介绍,传统古戏雅韵在年轻人中渐渐流行起来。

为了不走形式,确保让学生看得懂、喜欢看,对剧目进行选择很重要。比如,针对小学生选择《三岔口》或《十五贯》,动的东西多一些,可看性就强一些;到了初中、高中,就演《牡丹亭》等经典戏,让学生对昆曲的了解更深入。为了加强互动,组织方还让孩子们看戏之后用三言两语写下感受,或出版成册,或由报刊登载,孩子因此有了荣誉感。这样润物无声坚持到今天,当地昆曲的忠实粉丝小到六七岁,大至八九十岁,涵盖各年龄段。

此外,蒋道银认为,如果“人传人”“一对一”的模式赶不上非遗濒临消失的速度,那么在师徒传承的基础上,开设相关工艺的大师传承班,系统性、完整性地传承一批学生,也是可取的模式。因此,“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成立不仅是体制机制创新,更是聚焦于“人”的传承发展。

“非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种子,希望以弘扬传承非遗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能真正建成面向未来的‘种子库’。”周朱光说。(记者 许晓青 蒋芳)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非遗 濒危 动植物 活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