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高校科研辅助人员生存隐忧:地位职位收入 “都低”

2017年05月15日 11:57 | 作者:李艳 |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晋升通道几乎没有?很“心塞”

晋升空间很小、职业发展渠道不畅是科辅人员面临的另一困境。科研辅助人员没有专门的评定标准和程序,一般走的是实验师到高级实验师序列——从初级至中级再至副高级的职称,但是由副高级职称再升至高级职称异常困难。

苏州大学实验室工作人员郭老师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职称对她和同行们来说很重要也很难,而且“科研辅助人员与科研人员同级职称相互转换不对等”。闫大玮也表示,在安徽农大,科辅人员的职称竞争非常激烈,且极难转岗,所以不少科辅人员自嘲是“被遗忘的角落”,由此造成了一些消极情绪。

在调查中,近八成(79.5%)的科辅人员认为职业晋升机会相对较少。大多数的科辅人员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他们以硕士为主,也有部分博士和留学归国人员。尽管有少部分科辅人员本身愿意选择工作压力相对小的安逸环境,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前路渺茫”的感觉让他们很“心塞”。“大多数科辅人员都是想干事,有科研理想才选择这个行业的。”闫大玮说。

自我提升有多难?很“心寒”

没有别的通道,那全力以赴做科研可不可以?很遗憾,这条路对大部分科辅人员也是行不通的。在许多实验室,科辅人员不被允许单独申请课题。还有一些实验室,科辅人员参与了科研,却很难在成果署名上得到体现。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方面是有的学校和实验室没能给予科辅人员公平的科研待遇,另一方面也存在部分科辅人员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然而,对大多数科辅人员来说业务水平提高的机会并不多。

中国科协的调查结果显示,科辅人员岗位培训机会少,相对于教师或科研人员,科辅人员缺乏进修和培训机会。根据调查结果,43.5%的科辅人员反映所在单位没有针对科研辅助人员的培训计划,27.9%的科辅人员从未接受过培训,仅有28.6%的科辅人员接受过一年一次或两次以上的培训。51.8%的科辅人员学习或提高职业技能主要是靠自己摸索或同事帮助,20.9%通过所在部门培训提高职业技能,仅有14.7%是通过学校组织培训提高职业技能。

采访中,苏州大学的郭老师还提出,科研人员常见的培训或是出国交流的机会,科辅人员很少有这样的机会,科辅人员想要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升自己也是非常难的。

都不满意?“重要度与重视度不匹配”的隐忧

根据中国科协公布的调查结果,有78.2%的科研人员认为科辅人员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较重要”或“很重要”,认为“不重要”或“很不重要”者仅占4.6%;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1.6%的科研人员认为科辅人员最需要提升“与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10.9%的科研人员认为科辅人员不能胜任科辅工作,职业技能仍需提升。66.8%的科辅人员反映自己在学校中的地位及受尊重程度“较低”或“很低”。

一方面是大家都觉得科辅人员很重要,另一方面是科辅人员实际上不那么重要;一方面是科辅人员觉得自己不受尊重,另一方面是科研人员对科辅人员能力素质不满意……由此产生的结果被业内人戏称为“相爱相杀”。

早在几年前,就有学者撰写学术文章,分析称我国大多数科研团队负责人认为科研辅助人员的服务质量不高,对他们的工作不满意;同时科研辅助人员因为待遇、地位低,不少人有“混日子”的消极态度。现在看来,这一情况并没有实质性变化。

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向科技日报表示,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缺乏专职科辅队伍建设意识。近年来随着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科辅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高校开始设置专职科辅岗位。但对于如何建设科辅队伍、建设什么样的科辅队伍,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高校层面,都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以至于出现科辅人员“工作重要,地位较低”的现象。(记者 李艳)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高校 科研 辅助 人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