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何镜堂: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新道路

2017年05月26日 16:01 | 作者:杨朝英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当今处于激变的中国城市,无论建设规模和速度都是史无前例的,我们建筑师处于一个创作的黄金年代,但同时又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希望与大家交流,聆听大家的指导、与大家共勉,共同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新道路而努力。” 5月25日,在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广东院士联谊会承办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何镜堂建筑国内巡回展览的开幕式上,全国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全国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做了如此表述。

IMG_9113

据何镜堂介绍,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伴隨着改革开放的步伐,1983年,他举家从北京回到改革开放前沿广州,开始探索一条将设计与研究相结合的建筑创作道路。

在何镜堂看来,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孕育着无限的机遇与广阔的天地。然而城市面貌在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各种问题不断涌现,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城市特色缺失尤为突出。在当前从增量增长转向存量提质的城市化进程中同样蕴藏这复杂的矛盾。

何镜堂认为,面对激变中的机遇与矛盾,为了更好地实现绿色和谐人居环境的美好愿景,需要建筑师们从构建创新理论、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团队三个方面,探索一条既中国又现代的建筑创新之路。

在多年的建筑实践中,何镜堂不断学习和理解建筑的本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创作思维方法,他将其总结成"两观三性"的创作理念,即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以此指导创作实践。

在何镜堂看来,建筑的“三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则体现建筑精神和发展。

同时,建筑创作还需要有一批敢担当、能创新、有激情的设计人才。根据国家城市的建设的现状以及建筑学科社会性、综合性、多元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何镜堂院士创立了研究生“三位一体”联动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他强调以人为本,学建筑要先学会做人,勤奋、才能、人品、机遇缺一不可;同时强调建筑师要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既要有数学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有艺术家的形象思维能力,要善于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据了解,此次何镜堂建筑国内巡回展通过展示精心挑选的十四座建筑,包含博物馆、纪念馆、大学校园、旧城改造等,展现了何镜堂院士及团队在不同的地域环境、文化特征以及时代背景下建筑创作中的思考。展出的作品中既有坐落于东部大都会上海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又有在中国南方澳门特别行政区内的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既有位于四川连绵山地之中的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地,又有处于南京城市核心区域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展览深入详细地梳理解读了何镜堂院士及团队多年以来实践、研究与教学的心得与体会。 

“面对中国社会几十年来巨大的变革和挑战,我坚持将探索设计理念、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团队,这三方面与建筑创作结合起来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作品。” 何镜堂说。(杨朝英)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中国特色 建筑 创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