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策论 策论

让网络谣言止于“治者”

2017年06月02日 14:29 | 作者:雷钟哲 | 来源:南方网
分享到: 

“某地医院出现人感染sk5病毒死亡案例”“疫苗有害,为了孩子的健康,请远离疫苗!”“生长期1个月,街头‘速成鸭’大都含激素”……日前,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和腾讯较真平台携手发布了《谣言易感人群分析报告》和网络辟谣TOP10榜单,不少此前一度在网络流传的经典谣言“榜上有名”。(6月1日《人民日报》)

但凡用手机上网的网友,恐怕没人能逃脱类似上述网络谣言的侵袭,让人不堪其扰啧有烦言。发布者言之凿凿,说得活灵活现,5W要素一应俱全,甚至有图有真相,让人们不易辨识。面对此种情况,你是信还是不信?信,正中下怀,达到了造谣者扰乱生活制造混乱的目的;不信,你又惴惴不安乃至提心吊胆,生怕出现什么闪失。

QQ截图20170602143107

比如今年3月,一则署名为“菏泽市公安局”的关于“偷孩子,挖器官”的帖子,在朋友圈一度热转。只要是孩子家长,心里都会“咯噔”一下,甚至产许纠结忧虑。就算后来该消息被山东菏泽市公安局证实为一个谣言,散布谣言者已被郓城警方依法行政拘留。但没有看到这个结果的网友,是不是还在惊恐之中?

可见,网络谣言可恶至极,其故意编造并大肆散布者,造成巨大社会危害,就该依法及时查处。稍显遗憾的是,虽然这些年加大了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但其也像打不死的小强,谣言花样不断翻新,让人更是防不胜防。就如有的变换形态,从文字、图片扩充到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有的虚实掺杂,在视频剪辑上“移花接木”,真假难辨;有的借所谓“专家”发声,编造“新研究成果”混淆视听……

网络谣言花招层出,呼唤治谣手段尽快升级。过去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可是世界上哪有万事通晓的神人,对于普罗大众来说,难道只剩下上当的份了?如果这样,就说明我们的社会治理十分疲软,我们的法治程度十分低下,跟法治社会的要求,还存在遥远的距离。

所以,应该大力彰显“谣言止于治者”的理念,穷尽一切办法,刹住网络谣言蔓延危害的势头,为广大网民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而重视“治”,至少应在三个方面下些功夫——

高擎依法治国大旗。从今天(6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就是重“治”的一个步骤。该法规定,网络运营者为用户办理网络接入、域名注册服务,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或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网络运营者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如此一来,互联网虚拟隐蔽性的管理“难题”,就有了破解的利器;不良信息的追溯更加容易,不但对信息发布者有了刚性约束,也关住了虚假信息传播的闸门。

真相跑在谣言前面。至少不能拉得太远,或者处于失声状态。近年来,“西瓜打针”“鱼腥草致癌”“笔直黄瓜不正常”……食品安全领域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几乎占到半壁江山(45%)。如果有关方面不能权威及时进行澄清,谣言就会“深入人心”。因为,一般人都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所以,类似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连续发布4批20个食品药品类谣言汇总,涉及谣言内容、传播轨迹、辟谣情况以及谣言危害等等信息,就是值得点赞的作法。

大力推动网络科普。遏制谣言产生和扩散,专业科普信息网站或机构应该大有作为,及时剖析揭露各类流行谣言;同时,相关部门要完善新闻发布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让流言蜚语止于透明公开。只要及时辟谣澄清真相,就能压缩网络谣言生存空间。当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保障,谣言就会哑而失声。

此外,利用新技术对网络谣言进行识别,也是“治”的一个层面。如今,“惊人内幕”“看过的都转疯了”“为了你的家人,请一定要看”……这些网友口中的“谣言体”,已成为“顺藤摸瓜”整治谣言的重要线索。一些平台借助机器算法加人工审查的方式已能实现对诱导性、煽动性文章和视频进行筛查,未来通过优化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完全可以更精准高效地监测和识别网络谣言。那时,“有女子狂犬病发作,在街上咬人”的奇葩视频,就会被拦在笼中,难以破柙而出了。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谣言 网络 信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