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文物会说话 考古蛮刺激

2017年06月07日 14:55 | 作者:​ 王歧丰 | 来源:北京晨报
分享到: 

原来汉代就有丧葬产业

在副中心考古现场发掘出的汉墓中,发现了大量随葬的陶仓、陶灶、陶壶、陶猪、陶鸡等器物。尚珩说,古人视死如视生,陪葬各种陶具模型,是想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仍然过上生前一样的生活。

汉墓中的这些发现,说明副中心所在地区早在汉代便已非常富足,另外还可以看出,早在汉代,就有了丧葬产业服务。“这些随葬品是用统一模具制造出来的,已有了规范化生产。”尚珩说,可以想见,2000年前的通州地区,就已经有了丧葬“一条龙”服务。

尚珩认为墓葬其实不是给死人建造的,而是留给活人的。这一点汉代墓葬最明显,在墓室里分有前后室,后室是死者安息的处所,而前室则是供后人祭拜的。后来,人们逐渐将墓室里面的祭祀场所转移到了墓室外面。

唐代县丞墓志确定古潞城

副中心考古现场发掘的墓葬中,多为平民墓葬,目前发现的最高级别官员墓葬,属于一位唐代的幽州路县县丞。尚珩说,县丞相当于副县长,是当时路县的第二把手。这位“副县长”的墓中没有特殊的随葬品,可见其很清廉,但墓葬的墓志却让考古人员欣喜异常,因为上面的文字记载非常有价值。

尚珩说,墓志的开头是死者生平介绍,他姓艾名演,其祖上曾官居高位,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没落了。最关键的词语出现在墓志临近结尾处,称其墓所在位置为古潞城南1里。“这里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在唐代的时候,路县故城遗址已被称为古潞城。二是确定了路县遗址的位置,在县丞墓葬的北面1里处。”尚珩说,这也是汉代路县遗址的直接物证,在参与2016年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时,这方墓志铭也作为遗址方位的重要物证,进行了图片展示。

辽金人生活考究元人粗犷

在4000多件套出土文物中,有不少是辽金时期和元代的瓷器。虽然历史时期相近,但把这些瓷器摆在一起,可以明显发现两者的区别。

尚珩说,辽金墓葬出土的瓷器,都是精美的白瓷,非常薄,做工考究。在一些盘子边缘,还有精美的纹饰。而元代墓葬出土的大量瓷碗,从釉色上可以看出属于钧瓷系列,但应出自民窑,有点像大海碗,粗瓷厚釉,不仅与官窑无法比拟,与同样是出自民窑的辽金白瓷也不在一个档次。“从这些日常用具就可以看出,辽金时期,一般人的生活还是比较讲究的,不像元代蒙古人那般粗枝大叶。”

清代土豪女下葬穿金戴银

在副中心发掘了一座清代墓葬, 尚珩说,这座墓葬下葬时间应该不长,出土时棺木都是完好的。打开棺盖时,里面女性逝者的头发和衣着都还完好,两个手腕上都戴着几个手镯。长长的指甲套,纯金的耳环,在头发下面还有一根黄金扁方。

尚珩表示,虽然墓葬中出土了不少金器饰品,但可以看出,这些金器的做工相对粗糙,纹饰不太精美。就此可推断墓主人肯定是当地的大户人家,而且是旗人,但绝不属于贵族。“用现在的话说,就算是土豪女吧。”

■记者手记

知道过去才能更好迎接未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里的名句充满了哲理。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事物,它们见证着历史的更迭,默默无语。比如博物馆里的文物,哪一件没有百年沧桑。在这些文物面前,我们就是一群幼稚的孩子。

文物又不同于自然界里那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它不是造物主的杰作,而是人类智慧的产品。我们的祖先想把他们对宇宙的感悟告诉我们,可有些感受又不能用文字去书写,就一丝一毫地浸润到了这些文物之中。

周口店龙骨山上几十万前的灰烬化石,长沟大墓里的壁画,水泉沟的炼铁遗迹,副中心工地出土的瓮棺,它们都是文物,也是先人用生命谱写的密码,里面藏着对世界的认知。考古就是要解开这些密码,了解那些前世的故事。知道过去的人,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

考古人员每次打开一座墓葬,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时空之门。古墓里的一切都来自于另外一个时空。即使是一块墓砖,也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它们穿越几百年与我们相见,想告诉后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慢慢寻找答案吧。


编辑:杨岚

1 2

关键词:文物会说话 考古 文物背后的故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