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源超:冷门项目带出热点团队

2017年06月07日 16:29 | 作者:许天颖 李润文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49岁的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源超领导着一支在国际同行眼中既感到“可怕”又让人“兴奋”的团队。

一项报告显示,近5年,作物疫病领域发表在影响因子10以上学术杂志的18篇论文中,该团队贡献了5篇。他们最近发现的病原菌攻击植物的全新机制“诱饵模式”,作为该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在国际顶级杂志美国《科学》上发表。

团队的研究围绕疫霉菌“攻击”和植物“抵抗”的过程与规律而展开,这块曾经在学科领域内被认为不容易出成果的“硬骨头”,如今被这个团队“啃”了下来。这个12人的队伍中,有3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王源超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从冷门科研项目入手成为引领国际学术话语热点人物,王源超说:“我们只是将别人坚持不下去的事情坚持了下来。”

结合实践讲出来的东西,自己心里有底气

2008年是王源超的研究生涯转变很大的一年。在此之前,他是搞基础研究的,给学生上课也难免“照本宣科”。

“我的研究对象是疫霉菌,就是一种病原菌,”他解释,“就像人一样,从婴儿期怎么发育、怎么样侵染植物、怎么样致使植物发病。”

由于涉及的大多是植物与病菌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很多学生特别是本科生,觉得课程晦涩枯燥,提不起兴致。

“即便是同行,也劝我不要入这个‘坑’”。王源超介绍,疫霉菌是一类极其特殊的生物,是个冷门,其他模式真菌遗传学的研究手段基本用不上。技术上,当时国际上还没有启动疫霉菌的基因组测序,所以遗传转化的研究有很大的难度。研究难、见效慢,加之这类病菌一般不会侵染水稻、小麦等作物,申请经费也不容易。

2008年,云南省爆发了大面积的马铃薯晚疫病。受农业部委托,王源超到云南等地考察。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疫霉菌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它会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19世纪40年代,欧洲发生过多次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马铃薯田大片绝收,上百万人饿死,200多万人流离失所。此后,晚疫病就像是马铃薯的癌症一样从未根绝。

在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王源超站到一处山头上,田里的景象让他惊呆了,“就像大火烧焦过的一样惨不忍睹。”

他看到,当地彝族、哈尼族的老百姓背着竹筐刨地,扒出来的马铃薯很多都被晚疫病感染了。拿回去也没用,两三天里就烂掉,只好丢在田里。王源超将染病的薯块带回了实验室,他想,是不是可以从薯块里发现病原菌的“苗头”。

从云南回来后,王源超将从一片又一片枯焦染病的山头所照的照片放给学生看,将危害的程度、损失的数据讲给学生听。

“结合实践讲出来的东西,自己心里有底气,学生听得也入神,哪还有什么开小差的学生。”王源超说。

要从根本上防控晚疫病的发生,就需要对疫霉菌怎样侵染植物有进一步的研究。

传统的研究方向是从作物入手,鉴定植物的抗病基因,研究如何“抵抗”。2009年以后,随着国际疫霉菌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王源超意识到,可以从疫霉菌基因组入手,研究它都是用什么样的“武器”进行攻击。

2011年,王源超课题组与美国同行合作,发现了疫霉菌在攻击植物的早期,病原菌可以通过分泌蛋白的相互协作,以团队作战的方式破坏植物的免疫系统,这项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植物细胞》。王源超预感,该领域将成为一块肥沃的科研领地。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南京农业大学 教授 王源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