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源超:冷门项目带出热点团队

2017年06月07日 16:29 | 作者:许天颖 李润文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这里“空气”特别好

“年轻人不怕吃苦,最怕的就是看不到希望。”作为“过来人”,王源超将目光投向具备科研潜力的青年学者,既给他们压担子,也让他们有回报。   在王源超团队,项目经费首先向40岁以下、有能力的年轻人倾斜,“老队员”必须招到出色的年轻人才能“同台PK”;优秀的年轻人可以被推荐参加学校的“钟山学术新秀计划”,副教授就能申请作博导。

他参照国外实验室的运行模式,大胆改革。他说,团队没有“大老板”,不论资排辈,谁有能力就让谁做实验室主任。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博士,王源超凭借自身魅力网罗了一批“洋”博士。

窦道龙,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博士后,2008年被引进。

董莎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人才特聘专家、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项目科学家,2014年被引进。

王燕,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博士,2015年被引进。

陶小荣也是其中之一。

2010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做完博士后研究的陶小荣,面对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邀请,有些拿不定主意。

此时,两年前从海外归来的窦道龙,清楚陶小荣看中的是什么,对他说:“这里‘空气’特别好,你来吧!”

窦道龙说的“空气”是指氛围,特别是想干事的年轻人所看重的氛围。

陶小荣刚来的时候,实验和办公空间相对紧张,王源超将自己的半间办公室和一个实验台让给了陶小荣。

“不忙着作决定,先呆段时间看看是否适应。”王源超说。

这话让陶小荣心定了下来,这正是他所期待的环境,一开始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这一呆,就是7年。

如今的陶小荣已经是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学院给他配备了两名科研助手和独立实验室,2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可容纳20名学生同时工作。

从与王源超共挤一间办公室,到如今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陶小荣经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他说:“好的团队就是这样,让人停不下来。”

要抬起头来看看路

今年3月,在美国举行的国际卵菌遗传学大会间隙,王源超抱着笔记本电脑,拽住《植物细胞》的主编、德国教授雷吉纳·卡曼,同她比划着——电脑打开的是王燕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他请雷吉纳教授为论文提修改意见。

“这个领域难出成果、见效慢,这是很多人无法坚持下去的原因,可是并非没有‘捷径’。”王源超所说的“捷径”是让青年学者不要只是闷头做实验,要抬起头来看看路,看看自己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层次。这条传授弟子的“真经”是他多年躬耕学术前沿,在日渐频繁的国际交流中“修炼”出来的。

王源超曾5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在国际植物微生物分子互作大会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及康奈尔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机构作报告30余次,频繁的国际交流让他在学术舞台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话语权越来越重。

王源超说:“作为带头人,我要做的就是带领我的队员们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不然,团队越大,资源的浪费就越大。”(许天颖 李润文)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南京农业大学 教授 王源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