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贺家池在“保护”中走向消亡:复垦区倒建筑垃圾

2017年06月07日 17:0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变更土地性质后继续倒建筑垃圾

复垦农田面积还是定为千亩——占贺家池原水面大约三分之一。但这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复垦”。

村民张石福看到,一辆辆卡车满载着建筑垃圾奔向“复垦区”,交完“倒土费”之后,司机们将垃圾填进贺家池的深坑。

在邵林婕看来,这些渣土无疑是对贺家池的又一次“肢解”。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在湖内的原砖厂、深坑,每走数步就能看到垃圾,既有红砖、钢筋、混凝土,也有塑料袋、玻璃、木桩,垃圾种类繁杂,垃圾堆长达数米甚至数十米。

受访的绍兴官员对此的解释逻辑与此前类似,他提醒记者,贺家池一部分土地在性质上已经不是水面。

该官员解释说,不少复垦区原为湖底、深坑,要先填埋建筑垃圾作为填充物,再在此基础上填土壤作为耕作层。“当然,有害有毒的东西不能填,只要按规划做就没问题”,若出现问题,应该由监管部门负责。

在贺家池倾倒建筑垃圾也不是新鲜事了。2013年5月,湖边某村曾与一家公司签订协议,允许该公司承包贺家池80亩、70万立方米的区域,用以填埋建筑施工干土,为期两年。村里可以得到170万元。

贺家池当时俨然成为一个有偿的垃圾场,如今,这种局面仍在继续。

湖内“复垦”的农田,产量又如何呢?在湖内一片“垃圾的海洋”里,记者找到一处约40亩的复垦麦田。这是为数不多的已投入使用的湖内农田,多名村民指出了其中的异样。

据受访村民回忆,他们常路过此处,但鲜见有人打理。一名村民问了承包整片复垦麦田的家庭,对方称这片田不需要承包费、水电费。

“现在是2017年5月21日,附近麦子大多都收了,这里还没有。”张石福随手剥开几个麦粒,“扁的、空的”。放眼望去,田里有多处一连十来米都是野草,野草在地里疯长,比小麦还高。

5月22日,承包人终于雇了一台收割机。按他的说法,这40亩麦田收了不到1万斤湿小麦,属于低产。现场收割工人也为这家人叫苦:“他(种)这个田没什么钱赚。”

该农户坦言,这是他第三次在此耕种,播种时无法用拖拉机翻耕,“地里有直径20毫米的螺纹钢、老大的石块”,他当时不得不花6000元找人清除了建筑垃圾。

在这片收割之后的麦地,钢条及10多厘米长的石块依然随处可见。

“哪有这样种麦的?”多名村民分析认为,这片地可能仅是按要求作出复垦的样子,以此获得农田补贴。

倒入贺家池的建筑垃圾不仅有渣土,还有泥浆。湖内西侧,绍兴2014年设立了该市水务集团控股的建设副产品再生利用有限公司,泥浆处理费为每立方米40元。

这是绍兴市区唯一的泥浆处理地点,该公司在宣传展板中称,他们总投资650万元,可将泥浆处理后制砖,变废为宝,泥浆池容积80万立方米。

所谓的泥浆池,其实就是贺家池内西侧的深坑。这种形式合法的“入侵”再次遭到一些村民的反对。

编辑:梁霄

关键词:贺家池 消亡 复垦区 垃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