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高招”骗局专骗考生家长:谎称亲戚当教授能帮入学

2017年06月12日 09:58 | 作者:李禹潼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 揭秘

托人、包装、要钱为骗子三个特征

房山法院法官介绍,目前涉及高考录取的诈骗案件中,骗子在实施诈骗时普遍存在3个特征。

首先,骗子会“顺理成章”地出现在考生家长的生活中,法官介绍,虽是利用高考考生和父母希望就读高校的心愿实施诈骗,但犯罪分子不会突兀地出现,而是通过熟人介绍和长时间交往等方式,让考生及家长对其产生“有门路”“很靠谱”的印象。

其次,在对自己的包装上,骗子们下足了功夫。法官介绍,为让自己获得信任,很多骗子会通过朋友介绍、传单、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微信、微博等各种媒介和社交平台向考生及其父母传递其具备非凡能力的信息。谎言说一万遍就有可能变成真理,多次重读自我推销是骗子的惯用伎俩。此外,骗子在编纂自己的身份和人脉上,也下足了功夫,拿准了考生家长“病急乱投医”的弱点,自我“冠名”后的骗子得手的概率不低。

此外,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开口要钱。骗子大费周章的连导带演,目的当然是为了骗取钱财,故一般情况下都会要求考生家长提前预付一笔或多笔资金,美其名曰“活动资金”、“公关费”、“好处费”、“赞助费”等等,动辄上万,更多的还有数十万、上百万的款项。

■ 提示

建议家长与招生部门先进行核实

法官提示,家长对于身边出现的具有“特殊身份”和资源的热心人应提高警惕,特别是热衷于打听孩子的成绩和理想高校,如果接到一些陌生号码发来的可运作上名校的推销信息时,一定要保持警惕,切忌病急乱投医,将孩子的高校梦寄托在这些推销信息上。

法官建议,对主动提出为孩子求学提供帮助的人,考生和家长应多方位核实对方的真实信息,同时也要对他们给出的承诺予以警惕,不要轻易表露出急需他们疏通关系的意思。

如果确定需要在入学问题上得到帮助,建议考生和家长与相关高校负责招生的部门进行联系,核实学院设置、招生政策等信息,也可借助互联网多方查询类似的招考信息。切勿冲动转账,造成钱财损失。

最重要的,法官提示家长,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好事。作为家长,与其寄希望于高考结束后各种“牛人”、“门路”的加持,不如从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开始就予以精心教育。否则,被骗子盯上后,不仅没有通过“潜规则”将孩子送入理想的学校读书,反而被骗子“深套路”骗了一把,损失大笔钱财不说,可能还耽误了孩子复读或寻找其他就读出路的最佳时机。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范辰介绍,考生家长被骗的案件并不罕见,不法人员正是利用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

范辰介绍,除提高警惕防范身旁出现诈骗人员外,家长还应注意与他人有金钱往来的交往中留存证据,以更好的保护自身权益。首先是打款记录,范辰说,涉及钱财往来的,应尽可能到银行操作完成,保留打款纪录,打款后可让收款方写下收条,必要时可将双方协商的情况落在纸质合同内。

此外,如需与他人协调、沟通事宜时,可请第三人在场作证,同时注意录音、录像留证。(新京报记者 李禹潼)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家长 孩子 考生 教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