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成都现“共享篮球”扫码就能借球 专家:噱头大

2017年06月15日 16:04 | 作者: 彭亮 | 来源:成都商报
分享到: 

打球者:我们不缺篮球

体育中心的篮球场上是否有借球的需求?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此前偶尔会遇到来运动的市民没带篮球的情况。“多是青少年,他们会来向我们借球,一周能遇到一两次吧。”

昨日下午,记者在篮球场附近观察,发现一个小时内有7名打球者来此打球,仅一名男士没有自带篮球,不过很快他和场上人员分组打上了球,场边则有5个篮球闲置着。“我住在附近,平时会在这里或者西南交大打篮球。”在其中一位打球者唐先生的印象中,他几乎没有在球场上碰到过“缺球”的情况。“就算自己没带球,还可以加入别人的队一起打啊。”场上的于先生介绍,篮球爱好者一般都有自己的球,“现在一个篮球又不贵。”另一位打球者汤先生则称,球场平时下午5点前后人开始变多,周末则整天都有人。“我跟你说,球场上的篮球只会多不会少。”

专家说:让其自生自灭

“共享充电宝、雨伞、篮球,不是共享经济新模式,是贴着共享标签的租赁服务。”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张敬伟说道。他认为,市场存在共享“过度”的现象,表现为资金过剩和创意缺乏;资本投资这些“伪共享”项目,追求短期利益,市场上“共享”概念野蛮生长,则使创新经济新模式蒙羞。“这样的‘共享’是走不远的。”

速途研究院原院长、科技分析师丁道师也认为,共享篮球和共享雨伞、充电宝等项目并非共享经济。“本质上是企业向个人提供的租赁服务,噱头大于实质。”他介绍,共享经济的风口出现后,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出现了共享经济的创业公司,“甚至有共享服装。”在他看来,“共享”的幌子能让一些创业公司在融资和宣传中获得便利。

不过张敬伟也补充,共享经济在中国已经形成了新时代的创业神话和创富传奇,为草根网民——大众创业提供了积极向上的范本。“因而,即使共享篮球这样的市场现象不长久,也要客观宽容以对,让其在市场竞争中自然生灭。”成都商报记者 彭亮 摄影报道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成都 扫码 共享篮球

更多

更多